“郭维德调解室”传承“老英雄”精神 诠释新时代“枫桥经验”

2023年9月,榆林绥德法院在义合法庭挂牌成立以“调解劳动英雄”郭维德名字命名的特色人民调解工作室——“郭维德调解室”。

在上世纪30年代,郭维德参加绥德东区红军游击队,曾担任副队长、队长等职务。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之前,郭维德加入了共产党,后担任西直沟村行政主任、义合市市长、义合十乡支部书记等职。凭借于他的特殊身份和一副热心肠,郭维德积极投入乡村矛盾纠纷化解,形成了一套以“和合善治”为理念调解方法,成为陕甘宁边区民间调解的代表。1944年11月被评为绥德分区“民事调解劳动英雄”。

数年来,这一工作法在绥德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成熟完善。“郭维德调解室”的成立是发扬和传承“郭维德调解方法”,是将法院参与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触角向前向深延伸的重要举措。整个工作法通过发动村干部、人民调解员、群众代表力量进行调查研究,巧用村规民约、公序良俗,于理于法、用心用情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真正诠释新时代“枫桥经验”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初心和力量。

成立半年多以来,“郭维德调解室”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9余起,由于调处成功率达93%,提起“郭维德调解室”,义合镇的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亲切地称它是为民解忧、办实事的好地方。

传承“老英雄”精神  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和合善治,归纳了解决矛盾纠纷应秉持的理念。”这是旧时“郭维德调解方法”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天“郭维德调解室”调解员退休老法官李宏在调解工作中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老李,您快帮我看看我们这个案子有没有结论了。”10月9日中午,刚从村民家里调解回来的李宏刚迈进调解室,村民王某就紧跟着追问。老李抹了抹额头上的汗,继续低头跟王某分析起这场涉及土地纠纷如果要打官司存在的利弊关系。

作为“郭维德调解室”的一名调解员,这几乎是李宏的常态,要么在调解室,要么在去调解的路上。李宏时刻谨记先辈的教诲,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刻为了群众的利益着想。调解室成立后,他不负众望,挑起“和事佬”的重担。李宏还善于发动热心村级事务的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等参与,结合村规民约做工作,将排查化解调处工作前移,及时有效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村里。

巧用民间智慧  共谱基层社会治理“和谐曲”

“矛盾纠纷化解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形成调解纠纷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义合法庭负责人马婷说道。

“郭维德调解室”的成立,除了发扬“老英雄”郭维德的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为人民司法精神外,还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义合法庭联合镇“法官工作站”、诉讼服务点和法治指导员共同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还多次协调召开辖区各镇诉源治理工作会议,积极参与辖区镇党委政府、派出所、司法所、村两委以及调解组织的调解工作,实现纠纷信息互联互通、具体案件适时会商、突发矛盾联防联动,一改昔日“单打独斗”的调解局面。

“你好,是义合法庭吗?甲村的两户村民因占用土地发生了打架,希望咱法庭参与调解工作,避免双方矛盾升级造成严重的后果。”2023年12月,义合派出所的求助电话打到了法庭。

当事人双方是多年的邻居,因相邻占地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发生肢体冲突,一方受伤住进医院。针对以上情形,时任“郭维德调解室”负责人的王小东和义合派出所所长陈玉飞,还邀请了司法所工作人员、村干部田兰生参与到调解工作中,王小东从诉前调解的角度出发,耐心劝导、积极调和,听取各方意见,向他们释明相关法律规定,并讲述了“六尺巷”的故事,他说:“古有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如今我们做人更要有包容之心。远水救不了近火,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宽容大度,才能友善、和睦相处。”陈玉飞从公安机关处理治安案件的角度、村干部从村规民俗等情理方面,抓住双方矛盾焦点,向双方当事人释法析理明确利害关系,从情理上激发双方共鸣,使得双方达成协议,最终促使双方矛盾化解。

近年来,榆林两级法院不断优化诉源治理新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调解室”,共同参与解决村里的各类矛盾,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