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
55年前,浙江“枫桥经验”在全国树立了一面旗帜。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充分珍惜、大力推广、不断创新“枫桥经验”。如今,“枫桥经验”已从枫桥一隅植入中原大地,开花结果。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攻坚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易发多发。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基础建设为保障,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加快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1
治源,切实维护群众合法利益
这几天,林州市临淇镇临淇社区居委会的村务公开栏又增加了新内容,吸引居民驻足围观。公开的内容是临淇老集街下水道改造工程的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
过去老街排水不畅,给生活造成很大不便,群众没少抱怨。改造下水道是社区早有的计划,如今,看着计划一点点变成现实,大伙儿别提有多高兴了。
临淇社区妇女主任徐君芳告诉记者,社区班子认真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每年确定的大事都要召开“两委会”、群众代表会和党员大会,充分讨论形成共识再落实。
坚持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要。
近年来,河南省在农村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城市建立社区自治制度,解决群众的民主权利保障问题。加大矛盾纠纷多发易发领域的排查化解力度,每年开展“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建设,从老百姓最关切的难事儿急事儿抓起,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同时,借鉴和推广西平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心理干预、心理辅导作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必不可少的环节,建立心理咨询室,聘请心理咨询师,开展思想疏导和情绪化解工作。
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加强了基层源头治理,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近年来,全省年均排查矛盾纠纷24万件左右,化解23万件左右,化解率95.8%。
2
聚力,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多亏你耐心调解,否则这个家就散了。”11月17日,当事人李先生夫妇握着特邀调解员的手,连声道谢。这一幕发生在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庭。
新乡两级法院在家事审判改革中积极引入诉调对接多元化解工作机制,注重诉前化解,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培育好家风,还和辖区街道和社区联合设立家事纠纷调解室,聘请德高望重、善于做思想工作的热心群众,就近为大家解决烦心事儿,极大地促进了社区文明之风,深受老百姓欢迎。
河南省普遍建立了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积极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吸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学专家,退休的法官、检察官和民警参与人民调解,发挥老干部、老党员等群体的优势,建立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开展跨村连片调解、流动调解。目前,全省有6.23万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和14.35万名兼职人民调解员活跃在群众当中。在调解方式上,全省各地不断创新,开设《百姓调解》《宋都调解》等电视栏目,用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展示调解过程,既化解了矛盾,又进行了法治教育。
无论是家事审判法官、人民调解员,还是遍布河南省城乡的1200万社会志愿者,他们都凝心聚力,热忱奉献,共同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向社会传递着平安和谐的正能量。
3
智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不管是喧闹的城市,还是偏远的农村,在河南,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一双双雪亮的“眼睛”为百姓守护着平安。目前,全省视频监控前端达23.8万个,基本覆盖市、县、乡镇主要道路和重点区域。
河南省把“雪亮工程”置于维护安全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来抓,“十二五”期间全省投入8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投入24.5亿元,用于技防建设,为综治、交通、城管、消防、环保、食药等不同部门提供服务,尤其是在案件侦破、指挥调度、维护稳定中发挥了强大作用,成为服务民生、带给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的“民心工程”。
走过2015年、2016年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年和提升年,目前,河南省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综合工作平台全覆盖,专业性、行业性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平台也全部建立。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数据分析,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大大提高化解效率,让群众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务。
新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和科技支撑。河南省通过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提升社会治理科技含量,大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从政务服务网一网通办,到手机上的各种便民APP,从诉讼风险智能评估,再到“雪亮工程”建设的深度推进,河南正用“互联网+”坚持和发展着新时代的“枫桥经验”。
在社会利益更加多元、社会信息更加透明的今天,时代赋予了“枫桥经验”新的内涵、新的载体和新的要求。随着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日益推进,更加法治化、智能化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模式正在不断丰满,“枫桥经验”必将在中原大地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