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实事 守初心 我们有态度,更有温度 ——榆林市委政法委贴心办实事惠民侧记
率先发布“平安指数”,成为榆林市民安全生活晴雨表;全面推广“试点社区建设”模式,协调市财政拨设立基层治理专项经费用于77个试点社区治理,筑牢基层治理基础;深入基层开展“访民情、解民忧”调研活动,现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创新“小吴工作室”、“说事堂”等矛盾调解模式,利用线上线下调解矛盾纠纷5225件,调解成功率达98%……
近年来,诸如此类的事例还有许多,榆林市委政法委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打造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和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榆林的重要抓手,满怀干事创业的“热心”、克服困难的“决心”、为民服务的“真心”,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群众需求,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聚焦主责主业
为群众办实事更有力度
为不断夯实平安建设基层基础,榆林市委政法委协调市财政设立基层治理专项经费,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下拨,用于12个县市区的社区治理、综治中心建设、平安乡村示范点建设等重点工作,打牢基层治理基础。在去年11个社区试点建设的基础上,聚焦老百姓最关心的难点堵点问题,在全市全面推广试点社区建设的经验做法,出台了《榆林市社区治理试点推广方案》,按照“4+X”模式,计划用三年时间对254个社区进行样板打造。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与杭州师范大学启动了“郝家桥经验”课题研究,推动绥德县郝家桥与浙江诸暨市枫桥镇建立“双桥融通”工作机制,成立陕北榆林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设立郝家桥、杨家沟、神泉堡三大研究基地。
践行乡村振兴
为群众办实事更有温度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榆林市委政法委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与促进乡村振兴有机统一,全力推进结对帮扶村武镇高崖窑村乡村振兴,扎实开展资金帮扶,不断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市委政法委与市民政局协调,为高崖窑村委会争取社区改造资金49万元,扩建高崖窑村委会办公场所;与市水利局协调资金50万元,在高崖窑村土牛沟建设一座淤泥坝,有效保障当地村民的稳产稳增;与市科协争取科技扶贫项目资金5万元,帮助脱贫户发展壮大羊子养殖业。市委政法委投入资金10万元,打造高崖窑村乡村治理实践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市综治中心投入资金9万元,打造标准化建设、实体化运行高崖窑村综治中心,实现基层社会矛盾问题“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助力疫情防控
为群众办实事更有速度
我为群众办实事,主体是“我”,对象是“群众”。要办好实事,只有“我”字当先,才能发现群众的“急难愁盼”,把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面对疫情,榆林市委政法委派出35名同志下沉至包抓片区,参与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与各点位负责人进行对接,积极协助核酸检测点做好检测登记、引导讲解、搬运物资和秩序维护等工作,确保核酸检测有序推进、应检尽检。组织全市1.5万多名网格员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积极投身抗击疫情最前沿,打通疫情防控“最后一厘米”,做到“入网入格、不留死角、逐人逐户、户不漏人”,做好常态化人员和社区、小区的管控。组织平安志愿者累计出动1200人次,有效协助10多家机关单位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发动铁路护路护线联防队伍,严密排查14日内有西安旅居史的旅客,牢牢守住693公里铁路沿线平安。疫情面前,我们用实际行动助力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为坚决打赢全市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政法”力量。
夯实基层基础
为群众办实事更有深度
为民服务,永不止步。为夯实平安建设的基层基础,榆林市委政法委先后深入榆商大厦、万达广场、市第七中学、绥德县义和镇、横山区武镇高崖窑村等地开展平安宣传,为群众耐心讲解法律知识和有关政策,并发放水杯、雨伞等平安建设、法治宣传的实用宣传品,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参与平安创建的“主人翁”意识。在全省率先发布“平安指数”,在“榆林政法”公众号每日发布,提升全市居民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度。扎实开展平安景区、平安矿区、平安校园等15项系列平安创建活动,聘请48名校园平安小卫士和300多名平安守护者,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平安创建,凝聚平安建设合力,实现平安创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民之所忧,我必忧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榆林市委政法委始终坚持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不断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推动一件件事关群众切实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了解决,用一桩桩民生实事勾勒出了“平安榆林”的模样,为“守初心办实事”作了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