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 守护绿水青山 增进民生福祉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我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全省生态环境治理进一步改善。2018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10.5%,重污染天数下降20.7%,主要河流水质稳步改善,完成造林749万亩。2019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依然是我省一项重要工作。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省两会上,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加快产业转型 保护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重要论述充分阐明生态环境问题既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是社会民生问题,更是重大政治问题。这说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包括物质、精神层面的产品,还包括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省人大代表、石泉县县长周耀宜说,发展最根本的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就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
周耀宜说,要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保护绿水青山,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要求,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引入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产业,加快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从而减少粗放型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目标。
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要以生态保护倒逼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简单地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要跳出环境看环境,让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省政协委员、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常勇说,要以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通过规划绿色产业价值链,调整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实施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构建绿色产业链体系。
常勇建议,出台全省草业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投资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现代草牧业发展。同时,积极培育草业技术人才,建立关中、陕北现代草业示范区,扩大粮改饲实施区域。此外,在陕南和陕北山区推行养殖场上山模式,建立产销一体化的草产业链条,促进规模化、现代化、集团化草业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 筑牢生态屏障
加快美丽陕西建设步伐,让三秦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是我省的重点工作之一。省人大代表、镇安县县长贾建刚说,应坚持抓环保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民生的理念,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推动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屏障,守好绿水青山。
贾建刚表示,应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增强环保底线思维意识;要压实工作责任,全面加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压实环境保护的属地管理和监督管理责任;要加强污染治理,强力实施铁腕治霾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坚决打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四场保卫战;要保护生态环境,彻底清理“大棚房”问题,巩固“田长制”成果,坚守耕地红线。严格落实“河长制”,大力整治非法采砂、采石和乱采滥挖。全面落实“林长制”,持续开展保护森林资源严打整治。
让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民行动
“生态环境全民共享,更需要全民共治。想要天蓝、水碧、地绿,还应当发挥公众力量,动员每个人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形成合力。”省政协委员、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冯永强介绍,陕西省环保志愿者联合会是从事环保志愿服务的社会团体,从2016年开始,他们就开展了“行走三江三河 绿染三秦大地”系列活动,相继完成了渭河、延河等流域的调研活动,为全省水污染防治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冯永强表示,保卫蓝天,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应引导动员公众参与污染防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形成共治共享的环境治理格局。鼓励公众随手拍身边的污染源上传至陕西省环保公众监督互动微信平台,使关注环境、发现污染、曝光违法的全民行动简单易行。记者 张斌峰 秦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