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九平:把群众事当成自己事来办
你满脸的褶皱里写着从说书人到调解员的“传奇”经历,你是百姓口中的“樊公道”,你是群众身边的“贴心人”。依法依理化纠纷,用心用情解民忧,打造“樊九平”调解的金字招牌,走出和谐乡村善治之路。
在延安市甘泉县桥镇村,有一位村党支部书记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家喻户晓,“九平调解”成为当地推动矛盾化解的名片——他就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樊九平。
樊九平年轻时走南闯北说书卖艺,说书十年回到桥镇村务农。当时的桥镇村交通落后,村民法律意识不高,正因樊九平有十年的说书经历,村里一有大小矛盾,便找樊九平调解。一开始,樊九平尝试处理了几次矛盾纠纷,取得了成功。就这样,用耐心和公道,樊九平调解了20多年。
“处理矛盾纠纷看似简单,实际是很复杂的事,要细心、耐心,还要有一颗公道的心,否则永远都处理不好。调解员要动脑筋,对当事人知根知底,说得他心服口服,两家矛盾才能化解。”樊九平说。
2015年,樊九平担任桥镇村党支部书记,调解工作做得更多了。在农村做调解,有时路途远,有时耗时长,樊九平总是为他人着想,外出调解的交通费、伙食费都由自己负担。他常说,作为人民调解员,只有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才能达到稳定社会、温暖人心的效果。
2018年4月,桥镇村村民刘某修平房,邻居李某认为影响了自家出行,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樊九平经过调查走访,发现问题的症结不在“你多我少”上,而是双方当事人因平时的琐事产生了积怨,都想通过宅基地问题“出一口气”。
找到问题的根源后,樊九平通过讲“六尺巷”的故事,讲明事理,解开了当事人的心结。最终,刘某将平房后退5米,李某主动给刘某帮工,两家关系变得更热络了,这件事也很快成为十里八乡津津乐道的佳话。正是凭着“一碗水端平”的智慧和勇气,樊九平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樊公道”,当地人常说“有难事,找九平”。
有的纠纷一次两次调解不了,樊九平就多次组织调解。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樊九平总是让自己多跑路,老百姓少跑腿,同时“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早化解”,及时将农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小纠纷、小隐患、小问题、小误解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减少了社会矛盾,降低了社会风险,促进了社会和谐,夯实了平安建设的根基。
多年来,樊九平用“心”化解矛盾纠纷,以“细心、耐心、用心、爱心、公心”解决群众的“烦心事”“疑难事”。2013年,他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2014年年初,桥镇乡党委在桥镇村成立了“樊九平调解室”,多年来,当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做出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甘泉实践。目前,甘泉已经有80多个以樊九平名字命名的“樊九平式”调解室。
“通过‘樊九平式’调解室诉前调解模式,能把很大一部分纠纷化解在诉前,缓解了法院的办案压力,法官就能有更多精力去处理复杂疑难的案件。”甘泉县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胡江说。
一个榜样就是一面旗帜。在樊九平的带动下,甘泉县涌现出了“贺公道”“张公道”“曹公道”等一大批“樊九平式”优秀调解员。这些深受群众信赖的调解员,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樊九平调解室”的经验做法得到大力推广,入选“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