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霸”到技术精英获公安部通报表扬,他是怎么做到的?
张华松在技术实验室做技术检验。
入警前,他是一名“学霸”,成绩傲人;
入警后,他悉心钻研,终于在一次次勘查现场中脱颖而出;
现在,他俨然已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技术精英,屡获表扬。他就是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翔安分局刑侦大队技术科民警张华松。从警5年来,张华松主勘各类刑事犯罪现场74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2人,获得领导与同事们的充分肯定。
8月初,公安部通报表扬了全国公安6月份刑事技术破案会战优秀刑事技术民警,张华松榜上有名。
从“学霸”到“再次入学”
2013年4月进入翔安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技术科,同年下半年,张华松就挑起了犯罪现场“主勘”的担子。张华松坦言,2013年他刚毕业不久,虽然在学校一直成绩优异,被同学们称为“学霸”,但书本和实践完全是两回事。
张华松回忆说,起初他每次从勘查现场无功而返时都很沮丧。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消极,反而更激发了斗志。那段时间,吃饭时、睡觉前,甚至上下班的路上,他的脑海中都在不断回放着各种各样的现场勘查场景。有不懂的地方,他向同事、领导虚心请教。现场实操时,他认真分析每一起现场,梳理每一个环节。张华松说,当时就把自己当成“再次入学”了。
2013年10月,辖区发生一起入室盗窃案,窃贼将一居民家里的现金首饰一扫而空,被害人义愤填膺,周边群众也惴惴不安。由于案发现场已被破坏,张华松勘查了四个小时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他一次次冷静梳理和观察,对床头柜角落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首饰盒重新勘查,终于提取到了此案唯一的证据线索,犯罪嫌疑人很快落网。
从新警到“小老师”
“严谨、细致。”张华松说,对一个技术刑警来说,是除了专业过硬之外,同样重要的素质。一步步走来,新警张华松开始“小荷才露尖尖角”,一起起重大刑事案件的线索,也在他的严谨勘查中屡屡被发现。
2015年初,辖区发生一起凶杀案。接到报警后,张华松和队友从凌晨一直勘查至下午。饿了,啃几口面包;渴了,喝几口矿泉水。在茂密的胡萝卜地,他们连续搜索勘查了10个小时,终于在外围发现了几片不规则的衬垫,他迅速提取连夜送检,果然发现了重大线索,刑警队员们循线将犯罪嫌疑人洪某抓捕归案。
2015年年底,辖区连续发生多起摩托车盗窃案,犯罪嫌疑人来去无踪,现场没有任何痕迹物证。不久辖区发生一起摩托车丢失但很快又在现场附近找回的警情。张华松闻讯后赶到,对这辆摩托车进行了彻底“体检”,从摩托车后侧支架上的一处隐隐约约的暗红印记勘查出可疑线索,从而揪住了一名摩托车盗窃惯犯的“狐狸尾巴”,由此连破多起摩托车被盗案。
凭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过硬的职业水准,张华松指导、协助派出所屡破奇案,被同事们尊称为“小老师”,比他年长、经验丰富的老民警,提起他来也是赞不绝口。
破案会战再立新功
在今年开始的全国公安刑事技术破案会战中,年轻的张华松和队友们紧密协作,屡创佳绩。
4月底的一个清晨,辖区鼓锣公园停车场发生一起连续多辆小车被砸车窗盗窃的警情,愤怒的受害车主群聚在现场,要求民警一定要抓住这名猖狂的歹徒。
现场地处偏僻,没有任何防盗技术设施,也没有找到任何目击证人,被砸车辆分散在公园周边各处。张华松知道此案的唯一突破就在技术勘查上,在派出所民警的协助下,他马不停蹄地奔走在每一辆被砸车的现场,从头至尾悉心勘查,终于搜集到明确物证,返回单位后根据物证又争分夺秒开展侦查,犯罪嫌疑人当天下午就显露原形被抓捕归案,这起案件也成就一起“小案快打快破”的典型战例。(记者房舒 通讯员 罗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