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吉林省检察机关改革创新亮点频现 唱响检察工作的“吉林style”

“这里的设备真是太先进了,不仅能扫描身份证、能叫号,还能在大屏幕上看到案子办到什么程度了,连下一步要去哪个窗口办理都给分配好了。”家住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的李大娘来检察院办理业务,在使用了检察大厅管理系统后感慨地说。
    如今,全省各级检察机关内,像东辽县这样的智慧检务大厅已经成了“标配”。近年来,从重拳打击电信诈骗到依法保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从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到护航未成年人成长,吉林省检察机关各项司法体制改革亮点频现,多项创新举措在全国推广,唱响了检察工作的“吉林style”。

    形成司法改革“吉林模式”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成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金钥匙”。吉林检察机关用这把“金钥匙”拉开了改革大幕,形成了令人称道的“吉林模式”。
    回忆起司法体制改革前自己的工作状态,曾任长春市九台区检察院公诉科科长的梁海燕用了“案多人少、案牍劳形”八个字形容:“科里8个人承担着每年四五百起案件的起诉工作,其中有1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3名是从外单位和其他部门新调入的人员,不能独立办案。当科长前,我每年承办一两百件案子;当科长后,每天开会、管理占去大半精力,剩下的时间就是为每起案件审核把关,有时还要手把手教新同志,一年只承办了15起案件。”

    在基层院,有梁海燕这样经历和感受的检察官大有人在。“案多人少”不仅影响了案件办理的精致程度,还存在办案责任落实难的问题。案件承办人对案件没有决定权,层层上报层层把关后,再由分管领导拍板,造成“办案者不决策,决策者不办案”的局面。

    作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吉林省检察院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探索了“四位一体”的改革模式:设定“八道关卡”,“过五关斩六将”层层筛选,让真正优秀的专业人才走上一线办案岗位;紧紧抓住办案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制定了上至检察长、下至辅助人员的“全主体”责任清单,基层80%的批捕起诉案件采取独任制办理,办案速度跑赢了受案速度;内设机构改革“拆庙减官”,省检察院将原有的34个处室合并为9部1委,各市州检察院整合为8部1委。各基层院整合后,全面解放了生产力,检察官们卸掉了事务性工作包袱,全力以赴投入到案件办理中,梁海燕们曾经的苦恼已经不复存在。

    “上下同欲者胜”。自下至上的改革愿望,由上到下的顶层设计,使检察改革“吉林模式”屡获中央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据统计,改革后的省检察院一线业务人员比改革前增加了15.4%。“十年可以不再要人了!”省检察院刑事检察部部长曾天在被问及是否还存在“案多人少”矛盾时如是回答。

    擦亮公益诉讼“吉林名片”

    初夏的阳光洒在清亮亮的伊通河上,微风吹过,在检察战线工作了35年的伊通县检察院民行部副部长王铁柱眯起了眼睛。如今距离他2015年发现河水被污染,向伊通县住建局发出检察建议书已经过去了快三个年头。
    “是公益诉讼方式最终解决了河水污染问题。2016年2月,省检察院根据调查结果向省政府发出对伊通河上游污染实施跨区域治理的检察建议。在公益诉讼试点工作中,省级检察机关向同级政府发检察建议,这在全国是首例。”省检察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这起案件得到了省委书记巴音朝鲁、时任省长蒋超良的重视和批示,省、市、县三级政府对检察建议联动落实,将伊通河流域污染治理纳入全省“十三五”发展规划彻底解决。该案由基层检察监督开始,最终撬动了涉及全省的伊通河全流域治理,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惠及一方”的最佳效果。

    随着一些地方经济活动的不断拓展,某些人动起了歪脑筋,打起了坏主意,将“黑手”伸向公共利益空间,滥砍盗伐、毁林耕种、非法采矿、污染水源和过度开发现象频发。

    2015年7月,作为全国首批公益诉讼试点单位,吉林省检察机关打响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卫战,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全省公益诉讼工作在全国实现了“十个第一”,最高检充分肯定了吉林省对推动全国公益诉讼试点工作的突出贡献。

    “生态问题单靠一个部门解决不了、也解决不好。只有举全省之力,才能擦亮这张‘吉林名片’。”省检察院检察长杨克勤这样诠释。2017年初,省检察院以“专项行动”为抓手,以长白山区域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为重点,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监督。9月25日,全国第一份由省级党委出台的《关于支持全面开展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工作、推动法治吉林建设的意见》出台,对各级政府,特别是行政执法部门支持配合公益诉讼工作提出了要求。

    公益诉讼试点工作推行两年多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共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771件,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179件;督促恢复受损林地湿地7.9万公顷,清理非法堆放垃圾4000多万吨,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9.8亿元,极大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

    提振服务发展“吉林速度”

    2017年春节刚过,长春市绿园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邢立明就来到长春通立汽车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企业法律“秘书”的身份,向公司人员讲解如何解决业务运营中的涉法问题。员工们都说:“我们有这样的秘书,真棒!”

    为响应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吉林新一轮全面振兴发展“三抓”战略,省检察院党组深切意识到,检察机关必须有所担当。为此,他们提出以百名检察长走进千户重点民营企业、联系千项重点建设项目的“双千服务”为载体,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架桥铺路、排忧解难。截至当年4月底,全省三级院检察长与1050户重点民营企业、1058个重大项目完成“一对一”对接,对接率达100%。

    某房地产公司没能及时支付农民工工资,存在群体上访隐患,检察机关与该公司和当地政府部门多次协商,最终解决了拖欠的农民工工资问题;某民营企业胜诉后,判决长期没有执行,经济损失迟迟得不到赔偿,检察机关依法启动执行监督程序,帮助企业化解法律难题……“双千服务”自启动以来,以高效务实赢得一片点赞。“省检察院‘司法要严、政策要活、效果要好’的12字方针让企业家有了主心骨,能甩开膀子放心投资、安心创业。”吉林省人大代表、长泓水利工程公司董事长王宝森说。

    2017年4月28日,杨克勤检察长带队深入长春市临河街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工地实地踏查。该项目负责人赵文杰表示:“检察长到工地了解项目进展情况,主动解决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我们非常感动,双千服务是对项目建设者的最大支持。” 

    “双千服务”开展一年多来,全省各级检察机关共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1452个,获得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充分肯定。

    华章尚待续写,拼搏未有穷期。“今年和未来一个时期,全省检察机关将以‘强化监督、维护公益、创新发展’为着力点和动力,以‘品牌创建年’为主题,服务振兴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与监察部门合力反腐,强化法律监督,加强公益诉讼,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打造检察‘铁军’,在司法改革的浪潮中奋楫扬帆、续写新篇!”杨克勤检察长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