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法院创新诉源治理新举措 从“坐堂问案”到“深入一线”
“刘大妈,您这是赶集去了?咱去您家,说说您的事啊。”8月29日,在商洛市洛南县古城镇某村村口见到和老伴儿拉着架子车的刘某后,商洛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邓昊宇笑着迎了上去。
这是邓昊宇同一审法院法官干警、包村干部、村委会干部前往案发地,调处一起纠纷时的一幕。近年来,商洛法院聚焦诉源调解,创新形式,变“坐堂问案”为“深入一线”,延伸调解触角,着力在一线、在基层化解群众矛盾纠纷,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拉家常,访案情
在家中,刘某不好意思地说:“为了我们这点事,还让你们大老远跑一趟。”
“你们腿脚不便,我们多跑跑没啥。”邓昊宇回应道。
在邓昊宇的嘘寒问暖中,刘某道出了家里的情况:“女儿身体不好,女婿一年到头都在外面打工,我们老两口也照看不好俩孙子……”
刘某涉及的是一起因相邻排水问题而引发的健康权纠纷。刘某和她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儿是案件的被告,原告是刘某的邻居李某。2022年6月,两家曾因桩基界畔问题发生矛盾,经村委会调解后,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此次,由于家庭生活污水排放问题,李某和刘某又发生争执,刘某的女儿受到刺激失手将李某打伤。李某要求刘某和女儿赔偿住院治疗费用等共计4.6万余元,并一纸诉状将刘某和女儿告上法庭。一审法院判决后,李某觉得赔偿数额过少,提起了上诉。
这起案件的标的额不大,案情简单明了。如何既解开“法结”,又解开两家的“心结”,延续两家的邻里情分,是邓昊宇重点关注的。“远亲不如近邻,你们两家原本关系不错,不能因为这点事相互赌气,一直闹别扭!”村委会主任熟悉两家情况,率先做起调解工作。
“事情不大,我们今天就是奔着解决问题来的,大家打开天窗说亮话!”邓昊宇说。
经过承办法官、法庭干警和村干部轮番给两家摆事实、讲道理、释法律,两家的隔阂慢慢消解。
寻“症结”,说法理
就在案件调解工作有了转机的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
半天没表态的刘某的老伴儿站起来说:“我女儿脑子不好使,受了刺激管不住自己,惹下这乱子。我们知道要赔,但家里就这情况,真是自身都难保哩!” 老人言语中尽显无奈和愧疚。
“我也患有重病,连路都不敢多走,家里同样困难。”受害人李某无奈地说。
“这些情况我们都了解。你们还是要往前看、往前走,大家再一起想办法解决。”邓昊宇和在场的调解人员对两家的情况都表示了同情和理解。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李某的诉求降到了2万余元。刘某和老伴儿都没有表态。眼看调解陷入僵局,邓昊宇再次核实了受害人李某的损失,综合双方的过错和经济承受能力,给出了2万元的赔偿意见。
经驻村干部和村委会主任耐心疏导,李某最终同意刘某赔偿2万元,但要求刘某将长在两家界畔、影响李家房屋安全的核桃树砍掉。
为妥善化解矛盾,邓昊宇征询了刘某和老伴儿的意见。刘某表示同意,但不愿意自己砍树。邓昊宇于是建议由村民小组组长去砍伐。对此,大伙儿都没意见。
细调处,解“心结”
赔偿金确定后,支付方式又成了问题。
“我既然做出让步,对方得一次性付清。”李某说。
“法官和大伙儿都在场,我们既然同意赔,就一定会把钱凑齐。”刘某的老伴儿语气分外坚定。
针对两家的情况,邓昊宇和其他调解人员商量后,将案件情况、当事人家里的情况向院里进行了汇报。商洛中院研究后,为李某争取到了司法救助。同时,包村干部、村委会干部也争取到了更多救助,帮助刘某和李某两家渡过难关。在大伙儿的共同努力下,刘某和李某两家同意了先支付1.2万元赔偿款的调解方案,刘某当场履行完毕。
这起纠纷在法官和镇、村干部的努力下得以妥善化解。受害人的权益通过司法调解、人民调解、司法救助、基层帮扶,得以保障。“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现场去办案。”邓昊宇说,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是他对“坐堂问案”不如“深入一线”解纷理念的理解。(任丹江 王玉璠 记者 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