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起网络防护保护网——未成年人保护系列报道之三
网络时代,青少年通过网络探知了更为广袤的世界,增长知识储备。然而,由于青少年自我控制力较弱,很多时候无法分清虚拟和现实,很容易沉迷于网络。这一问题,不仅成为家长的痛点,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保护一章中,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早在2019年3月,国家网信办牵头,在主要网络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就试点上线了“青少年模式”,通过限制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对青少年上网行为进行规范。
那么,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模式”真正起到作用了吗?
各网络平台均推出“青少年模式”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第四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9.89亿,其中10至19岁网民占比达13.5%,学生占比达21%。由此可见,青少年已经成为网民中较为庞大的群体。另一项数据显示,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5.16亿,其中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10分钟,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直播及网络游戏的现象愈发普遍。
为防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国家网信办要求网络游戏必须推出“青少年模式”,对青少年上网的时段、时长、功能、浏览内容等进行限制和规范。
记者打开了一款热门网络游戏,注意到在首页有《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通知,对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长、时间作出明确限制,同时对游戏消费行为作出更加详细的限制规定。
同样,在一些网络视频、短视频、直播等平台,记者看到了相关的“青少年模式”,对青少年观看时间予以限制。记者也注意到,部分平台为了方便青少年学习使用,设置了通过验证身份或让家长调整观看时长的步骤。网络平台除了对青少年在使用时间、时段上作出明确规定外,在内容上也作了相应调整。在一短视频平台上,记者注意到该平台针对青少年开设了专属内容池,主要推送教育类益智性内容。
“青少年模式”是否形同虚设
2020年3月20日,礼泉县公安局网安大队接居民举报称,其儿子手机里有一款涉黄APP。随后,民警初步调查发现,该APP为淫秽直播平台,直播的内容不堪入目。据民警介绍,登录该APP后,通过付费即可成为VIP会员,随意进入直播间。而该APP会员中, 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就达113人。
不法网络平台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引发青少年犯罪。这让人不免怀疑“青少年模式”是否真能起到作用?
记者调查发现,网络平台在“青少年模式”下,用户无法进行充值、打赏等操作,退出该模式也需要输入密码或答题。但记者注意到,部分网络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存在明显漏洞,形同虚设,有一些网络平台会自动记录下输入的退出“青少年模式”密码,当需要关闭 “青少年模式”时该密码会直接弹出;还有一些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在开启后,呈现的浏览页面与普通模式在内容上毫无区别。
“孩子马上中考了,可他每天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抱着手机玩游戏,一玩一个多小时,真不知道该怎么管了。”家住西安市高新区锦业一路的翟雁无奈地说。
翟雁说,两年前她曾开启过网络游戏“青少年模式”,并设置了解除游戏时长限制的密码。但她很快就发现,孩子玩游戏的时间远超过所限制的时长。原来,该游戏自动记录了翟雁所设的密码,她的孩子发现这一功能后,轻易地绕过了“青少年模式”。
家住曲江大道的童丽也有和翟雁一样的困扰,“我孩子玩的网络游戏虽然有‘青少年模式’,但孩子可以在即将到限制时长时先退出,然后重新登录接着玩。而且,有一些网络平台设置了VIP权限,只要充值一定额度,就能获得解除限制的特权。”
家长主动介入,多方合力监管
“现在网络支付可以进行面部识别,能不能在‘青少年模式’里面增加面部识别技术,这样不管是游戏充值还是直播打赏,孩子都不能自己消费。”
“大数据时代,除了我们自身需要填写的信息外,大数据是不是也可以对孩子的身份或者内容池进行甄别呢?”针对“青少年模式”,很多家长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陕西国为青少年研究中心谢睿表示,不赞成让青少年完全杜绝网络,要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就要先明白青少年为什么会沉迷网络。青少年不会从某一个阶段突然开始沉迷网络,这是一种长期积累后的爆发。家长首先应该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与孩子的关系;其次要了解网络机制,了解孩子的网络需求,与孩子达成共识,共同设置规则,在规则下共同参与、共同修正,这样,孩子自然就会对网络把控有度。
同时,谢睿建议学校也应该主动发挥作用,在相关课程中注重网络素质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理解并使用互联网。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法学博士、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研究员褚宸舸认为,防范青少年沉迷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及企业的多方协作和联动,才能更有效地达到防范网络沉迷、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
“网络安全法、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等,对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有明确规定。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单设网络保护一章,其中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当然,相应的立法政策具体落实需要社会各方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互联网企业应加强技术投入,避免网络游戏或者视频平台中‘青少年模式’的缺陷。政府和监管部门应严格把关‘青少年模式’下的信息池,对内容进行筛选。相关执法部门对网络平台违法违规行为,也应进行惩治。让青少年在天朗气清的网络环境下上网,汲取网络带来的正面信息,政府、互联网企业、家长、学校、社会等需要共同努力。”褚宸舸说。
(记者 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