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最高检:强化法律监督 推进毒品犯罪检察治理

强化法律监督 推进毒品犯罪检察治理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 陈国庆


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毒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将毒品犯罪检察治理作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强化法律监督,依法惩治和预防毒品犯罪,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现将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一、发挥检察职能,依法惩治和预防毒品犯罪

一是依法履行批捕、起诉职责,严厉打击各类毒品犯罪。2019年至2020年5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捕毒品犯罪108663人,占全部刑事案件的8.47%,同比下降29.84%;起诉毒品犯罪143294人,占全部刑事案件的6.13%,同比下降21.31%。检察机关批捕起诉的毒品犯罪案件数量下降,说明禁毒工作稳中有进、趋势向好、成效显现,毒品犯罪高发势头得到遏制。从办案情况来看,当前毒品犯罪案件有以下突出特点:1.“互联网+物流”的制贩毒活动更加突出。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购买、销售毒品和制毒物品,通过网上物色运毒“马仔”或物流进行寄递,再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甚至虚拟货币支付毒资,实现人货分离、人钱分离、钱货分离,打击难度增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利用物流快递寄递运输毒品犯罪案件增长较快。2.新型毒品不断翻新。新型合成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质增长迅速,大麻巧克力、“蓝精灵”“开心水”等新类型毒品增多,一些娱乐场所和特定群体滥用情况突出,社会危害性大。3.境内外犯罪团伙勾连问题凸显。一些贩毒团伙通过海运、国际快递、人体携带等方式将毒品走私至境内,再由境内的团伙组织分别实施运输、分销、保管毒资等行为,犯罪呈链条化。浙江检察机关近年来办理外国人毒品犯罪案件连续增长,特别是2019年同比上升了187%。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检察机关增强风险意识,强化责任担当,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毒品犯罪治理,惩治毒品犯罪力度不减。总的来看,毒品犯罪案件总量仍在高位徘徊,全国毒情形势依然严峻。

二是依法履行诉讼监督职责。1.强化侦查监督。加强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及时追捕追诉漏罪漏犯,引导公安机关全面收集完善证据,确保案件质量。2019年至2020年5月,全国检察机关对重大毒品犯罪案件提前介入1885件。监督公安机关立案1591件1719人。纠正公安机关漏捕1566人,纠正后起诉1918人,其中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的452人。纠正公安机关移送起诉遗漏罪行4710人次,纠正遗漏同案犯1605人,其中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的301人。对侦查活动提出书面纠正意见3440件,已纠正2680件。广西检察机关办理周某运输毒品案时,监督公安机关对遗漏同案犯湛某立案侦查,起诉后湛某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2.加强审判监督。对一批判决确有错误的案件依法提出抗诉。2019年至2020年5月,全国检察机关对毒品犯罪案件提出二审和再审抗诉662件,已改判305件,发回重审101件。经检察机关抗诉,对302人改判后加重了刑罚,对76人改判后减轻了刑罚,对5人由无罪改判有罪。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讨论重大疑难复杂抗诉案件65件。对审判活动提出书面纠正意见541件,已纠正460件。湖南检察机关抗诉一起重大毒品犯罪案件,三名被告人分别由死缓改判为死刑、由无期徒刑改判为死缓、由有期徒刑十六年改判为无期徒刑。

三是积极参与禁毒综合治理。1.以检察建议助推禁毒社会治理。结合办案及时发现有关行业和领域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以检察建议的方式提出意见建议,推动监管责任落实。2019年至2020年5月,全国检察机关就禁毒工作共发出检察建议670份,已被采纳557份。2.多平台、多形式、多层次开展禁毒宣传。最高检连续三年召开禁毒主题新闻发布会。各地检察机关除利用重要节点加强宣传外,还注重拓宽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检察禁毒的引导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北京等地检察机关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禁毒宣传,广东等地检察机关自主创作禁毒文艺作品进学校、社区、农村,营造禁毒社会氛围。3.延伸检察职能,提升综合治理效果。检察机关增强担当意识,深化与各单位协作,协调解决毒品治理实际问题。针对部分涉毒人员收戒收治难,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逐案跟踪监督落实。积极履行禁毒成员单位职责,将禁毒与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相结合。四川凉山派出98名检察人员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事脱贫攻坚和禁毒工作。

二、加强专业化建设,提升毒品检察治理能力

一是确立专业化办案模式。2019年,全国四级检察机关全面完成内设机构改革,最高检和地方检察机关均设立了办理毒品犯罪案件的检察部或办案组。办案组实行批捕、起诉和诉讼监督一体的办案机制,建设了一支正规化、专业化的办案队伍。进一步理顺了与禁毒办、公安、法院等部门以及系统内部上下左右的关系。制定了毒品犯罪案件办案和业务指导相关制度机制。推进办案流程标准化,为专业化、规范化办理毒品案件提供有利条件。

二是提升检察人员素质能力。以锻造“四个铁一般”的检察铁军为目标,持续推进素质能力建设。1.加强业务培训。最高检第二检察厅(即重大犯罪检察厅)制定了“教育培训年”方案,通过组织业务培训班、开展岗位练兵、组织庭审观摩、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检察人员办理毒品犯罪案件的业务水平。二厅就毒品案件证据审查问题组织四级检察机关开展视频培训,联合公安部、最高法相关部门举办同堂培训。2.强化业务指导。坚持类案和个案指导相结合,通过发布典型案例,依托“检答网”平台,促进办案经验交流,加强业务指导。今年4月,二厅组织建立了全国检察机关毒品犯罪检察人才库,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3.提高出庭指控能力。二厅组织研发“毒品案件多媒体示证系统”,在各地庭审中使用,增强指控说服力,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充分履行检察机关指控、证明毒品犯罪的主导责任。1.加强对证据审查把关,确保案件质量。毒品犯罪具有隐蔽性高、证据易灭失、口供难获取等特点,检察机关前移法律监督关口,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取证,运用捕诉一体机制,围绕毒品犯罪案件证据体系构建要求,监督、引导侦查机关全面收集证据,完善证据链条。2.准确适用法律,统一执法标准。最高检会同最高法、公安部制定了办理毒品犯罪案件收集与审查证据的指导意见,统一办案尺度。及时研究解决毒品犯罪案件中出现的管辖权、证据标准、新型毒品犯罪等法律适用新情况、新问题,促进公检法机关统一执法司法标准,形成工作合力。3.充分发挥审前过滤作用。严把事实审查关,增强办案亲历性,依法正确行使起诉裁量权,防止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或者违反法定程序的毒品犯罪案件“带病”进入审判程序。2019年至2020年5月,全国检察机关共不批准逮捕15005人,其中证据不足的12330人,不构成犯罪的540人,调查后排除非法证据的58人次。共不起诉3444人,其中因证据不足不起诉2422人,没有犯罪事实72人,排除非法证据31人次。4.依法准确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2019年至2020年5月,全国检察机关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办理毒品犯罪案件70979人,人民法院对量刑建议的采纳率为85.67%。

下一步,全国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推进新时代检察机关禁毒工作。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关于禁毒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依法惩治和预防各类毒品犯罪。进一步提升毒品检察治理品质。注重加强与禁毒办、公安、法院等部门沟通协作,不断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全链条打击毒品犯罪,全面提升毒品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进一步融入禁毒工作大局,推动健全完善禁毒综合治理体系。


典型案例 


案例一:利用互联网论坛实施毒品犯罪案

“园丁丁”制贩大麻论坛系列案

一、基本案情

“园丁丁”论坛是近年来国内规模较大的大麻论坛,该论坛通过邀请码进入,设有大麻品种、种子、种植等10个分区38个版块,会员1500余人,内容涵盖大麻种植及大麻种子、种植用具、吸食工具、大麻买卖,为国内大麻吸食人群提供种植、交易渠道,逐渐成为制贩大麻的源头组织。2018年初,浙江省诸暨市公安机关发现查获的吸毒人员所吸食的大麻均通过“园丁丁”论坛购买,遂立案侦查。2019年1月23日,公安机关将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后,诸暨市人民检察院审查发现,曹风等7名论坛版主管理各自版块,发布数百条有关大麻的主题帖、交流大麻种植技术的回复帖。检察机关审查认为,版主具有一定的管理职权,在论坛中活跃程度较高,利用网络发布大量种植大麻等制毒、贩毒违法犯罪信息,为他人实施毒品犯罪创造了条件,也产生了制毒、贩毒的实际后果,社会危害性大,情节严重,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朱必鑫等13名会员通过论坛学习种植经验、购买种子和设备,种植大麻并销售或者通过论坛直接购买大麻并寻找下家销售,构成贩卖毒品罪。

2019年5月20日检察机关将案件提起公诉后,7名版主以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九个月至二年三个月不等刑罚,13名会员以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至四年六个月不等刑罚。检察机关还就本案暴露出的互联网监管漏洞等问题,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提出完善网络空间治理的相关意见建议。

二、典型意义

近年来,大麻滥用和涉网络毒品犯罪均呈现上升趋势,犯罪手段多样、隐蔽性强,查证难度大。本案中,检察机关积极引导侦查取证,拓展办案思路,精准指控,不仅严厉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的贩卖毒品犯罪,还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发布涉毒信息的犯罪行为,实现全链条打击,使犯罪分子受到依法惩处。同时,检察机关还延伸司法办案效果,积极参与网络生态治理,推进源头防控和治理。

案例二:快递员隐瞒毒品案

刘某涉嫌隐瞒毒品案

一、基本案情

刘某系上海某快递公司快递员,毒犯林某将一个藏有毒品的包裹通过刘某进行邮寄,次日又联系刘某拦截该包裹。包裹返回仓库后,刘某因无法联系到林某,遂将包裹暂存于快递柜内。公安机关查获林某后追踪到刘某,告知其寄出包裹内藏有违禁品,刘某担心受到公司处罚,用一包大米伪造成林某所寄包裹交至公安机关。民警发现包裹内是大米后告知刘某包裹内本应藏有毒品,刘某知情后仍未及时交出包裹。次日一早,刘某主动交代并带领民警取获包裹,查获其内藏有的毒品甲基苯丙胺28余克。

2018年4月24日,公安机关以刘某涉嫌非法持有毒品罪移送审查逮捕,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以其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不批准逮捕。审查起诉阶段,检察机关引导公安机关补充侦查,收集快递公司负责人证言及刘、林二人聊天记录、交易往来清单,同时开展自行补充侦查,复核办案民警证言及刘某到案经过等,证实刘某隐瞒毒品的持续时间较短,从知晓可能藏有毒品到主动交代未超过24小时,带领公安机关查获涉案毒品,避免发生严重后果,其动机是担心受到公司处罚,主观恶性小,具有自首情节等。闵行区人民检察院根据本案事实和证据改变公安机关定性,认为刘某涉嫌隐瞒毒品罪,但情节轻微,经邀请三名人大代表作为中立第三方进行公开审查并取得一致同意后,对刘某作出不起诉决定。

二、典型意义

快递从业人员怠尽审核义务而为毒品犯罪提供便利,应予以重点关注,加强监管。本案对防范快递从业人员实施毒品犯罪、防范快递行业沦为毒品交易中转站,具有一定警示作用。检察机关根据案件事实和证据,将公安机关移送起诉时认定的非法持有毒品罪,改变定性为隐瞒毒品罪,准确认定了案件性质。同时,检察机关通过引导侦查及自行补充侦查,查明涉案人员情节轻微,有自首情节,积极开展不起诉案件公开审查,听取各方意见,作出不起诉决定。这也为快递从业人员积极检举揭发毒品犯罪行为,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案例三:保护民营经济不起诉案

郝某某涉嫌非法买卖制毒物品案

一、基本案情

郝某某系民营企业法定代表人,在未经公安机关备案的情况下,以公司名义从某化工厂多次购买硫酸3.8吨、盐酸34.4吨,再销售给某有色金属公司,该有色金属公司将购得的硫酸、盐酸用于铜渡液、活化液生产。2018年鹤壁市公安局山城区分局对郝某某涉嫌非法买卖制毒物品案立案侦查。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人民检察院提前介入侦查,引导公安机关取证,实地走访了解公司的生产状况及硫酸、盐酸的储存、使用情况。了解到郝某某系民营企业负责人,涉案行为未造成严重后果,采取羁押措施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遂未对郝某某采取羁押措施。2019年1月21日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后,检察机关审查认为,硫酸、盐酸是我国列管的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郝某某未到有关部门备案,即买卖硫酸、盐酸,其行为违反了《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但其销售的硫酸、盐酸,均被用于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依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郝某某的行为不构成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鹤壁市山城区人民检察院对其作出不起诉决定。同时,对于郝某某违反《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的行为,向鹤壁市山城区公安局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对郝某某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并对辖区内相关化工企业开展专项摸底排查,确保各企业依法经营。公安机关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检察建议,进行了排查整改。

二、典型意义

对于实践中违规生产、经营、购买、运输易制毒化学品的行为,要依据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准确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本案检察机关依法妥善办理涉民营经济案件,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审慎处理企业经营的不规范问题,对不构成犯罪的,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检察机关还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准确制发检察建议,促进企业规范、合法经营,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案例四:存疑不起诉后继续引导侦查成功追诉案

农子壮贩卖毒品案

一、基本案情

2017年5月,四川省广安市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农子壮涉嫌贩卖毒品案时,经两次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虽然有一定证据证实农子壮涉嫌贩卖毒品,但证据尚达不到确实、充分的程度,遂对农子壮作出存疑不起诉决定。检察机关在作出不起诉决定后,继续引导公安机关获取相关检材,积极协调开展司法鉴定,对其同案犯苟某进行说理教育等思想工作,促使苟某主动要求指认、辨认农子壮。至此,证实农子壮贩卖2000余克海洛因给苟某的证据链条已形成。2018年2月6日,广安市人民检察院以涉嫌贩卖毒品罪对农子壮提起公诉,2019年3月27日一审法院判决认定农子壮犯贩卖毒品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农子壮不服提出上诉,二审法院裁定维持原判。

二、典型意义

检察机关准确把握毒品犯罪案件的起诉标准,防止“带病”起诉,依法对证据不足案件作出不起诉决定。同时,不放过案件线索,加大办案力度,引导侦查机关补充、完善证据,构建完整的证据体系。待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后,依法提起公诉,犯罪分子被判处死缓,最大程度实现了不枉不纵的司法办案效果。

案例五:抗诉后三人被改判重刑案

陈雄飞等人贩卖、运输毒品案

一、基本案情

2016年12月,刘少轻向蒋华国购买毒品甲基苯丙胺,蒋华国联系上家王易购买,王易又联系其上家葛旻购买,葛旻则联系被告人陈雄飞购买。陈雄飞安排马仔将9500克甲基苯丙胺贩卖给葛旻,葛旻将其中的8500克贩卖给王易,王易将其中的8000克贩卖给蒋华国,蒋华国全部贩卖给了刘少轻。之后,各被告人再次以同样的方式进行了毒品交易,均先后被公安机关抓获。全案查获毒品共计20000余克。

2018年2月7日,湖南省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陈雄飞死刑,葛旻死缓,王易无期徒刑,蒋华国有期徒刑十六年。衡阳市人民检察院以量刑畸轻为由提出抗诉,湖南省人民检察院支持抗诉。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全面审查案件后,以相关事实证据,使起初“零口供”的被告人陈雄飞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引导公安机关重新对其讯问并制作同步录音录像,进一步查清上下线等案件细节,排除证据矛盾;准确认定各被告人在毒品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及贩卖毒品的数量;查清刘少轻已涉嫌毒品犯罪,对其及时进行追诉(诉讼过程中刘少轻因病死亡)。2018年9月25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采纳抗诉意见,维持对陈雄飞的死刑判决,改判葛旻死刑、王易死刑缓期二年执行、蒋华国无期徒刑。2019年10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核准了被告人陈雄飞、葛旻的死刑判决。

二、典型意义

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坚持全面审查案件事实,以证据为核心构建抗诉基础,突破“零口供”被告人心理防线,促使其认罪,并通过仔细复核、补强证据,排除证据矛盾,完善证据体系,同时还及时追诉一名重要漏犯。通过抗诉,三名严重毒品犯罪分子均被改判重刑,其中一名被告人被改判为死刑立即执行,维护了国家法律统一适用。

案例六:追诉严重漏犯案

张春贩卖、运输毒品案

一、基本案情

2018年3月11日,公安机关将雷长逢、汪锦侠涉嫌贩卖毒品案移送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承办检察官经全面审查证据,发现该案遗漏一名重要犯罪嫌疑人张春。调查发现,公安机关以张春“零口供”、毒资往来不明为由,未将张春移送审查起诉。检察机关决定先自行补充侦查,承办检察官依法讯问张春,对其进行说理教育,展示证据,最终促使张春如实供述了主要犯罪事实。检察机关还多次与公安机关沟通,列出30余条退查意见,并引导公安机关补充调取了张春的微信、支付宝注册信息、交易记录、手机通话记录以及与汪锦侠银行卡交易记录、聊天记录等相关证据。

经自行补充侦查及引导补充侦查,检察机关锁定犯罪嫌疑人张春参与贩卖、运输毒品甲基苯丙胺900余克的犯罪事实,依法向公安机关发出《补充移送起诉通知书》,要求补充移送起诉犯罪嫌疑人张春。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后,2019年7月10日,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雷长逢、汪锦侠、张春均以贩卖、运输毒品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三人均未提出上诉,判决已生效。

二、典型意义

毒品犯罪的隐蔽性较强,上下家“零口供”多,给打击贩卖毒品犯罪造成困难。为确保对毒品犯罪的“全链条”打击,检察机关在办理毒品犯罪案件过程中,始终坚持深挖彻查。在办理本案时,检察机关主动进行监督,根据蛛丝马迹,深挖关联犯罪,并通过自行侦查、引导补充侦查,跟踪监督,锲而不舍,成功追诉一名死缓漏犯,依法严厉打击了毒品犯罪。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厅负责人就依法惩治和预防毒品犯罪答记者问

6月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厅(重大犯罪检察厅)厅长元明就依法惩治和预防毒品犯罪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请问当前涉网络毒品犯罪的形势特点,检察机关如何应对?

元明:近年来,检察机关办理的涉网络毒品犯罪案件增长较快,起诉的毒品犯罪大多和网络有关。涉网络毒品犯罪案件的主要形式有: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发布涉毒信息,订购、销售毒品和制毒物品;利用网络物色、诱骗、招募“马仔”贩运毒品;利用网络传授制毒技术;利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移动支付手段进行毒品联络和交易;利用网络空间聚集吸毒,交流体验,引诱他人吸毒等等。

涉网络毒品犯罪的主要特点有:一是隐蔽性强,对这类犯罪取证难,适用法律难点多。犯罪人多使用网名或化名隐匿真实身份,用黑话、行话联络,聊天记录和信息随时、瞬时删除。使用第三方工具、虚拟货币支付毒资,使用虚拟IP地址隐藏犯罪地,实现“人货分离、钱货分离”的无接触交易,加大了侦查取证难度。二是犯罪成本低、跨时空性强。利用网络贩卖毒品,犯罪成本低。网络传播信息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使毒品犯罪活动突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跨区域、跨国界更加普遍。三是犯罪已经形成制、贩、运的全产业链条,危害大。毒品信息在网络大肆传播,容易误导、诱使青少年吸食毒品,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进一步加剧了毒品犯罪危害性。

针对涉网络毒品犯罪案件,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大打击力度。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加强与公安机关的沟通协作,引导依法全面收集涉网络毒品犯罪证据,完善证据链条,形成打击合力。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证据审查和法律适用指引。

二是积极参与网络禁毒综合治理。今年4月,最高检成立了惩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研究指导组,下一步检察机关将加强涉网络毒品犯罪的调研,加强与重点互联网企业的交流合作,提升检察机关参与网络禁毒的能力与效果。对涉网络毒品犯罪案件暴露的社会管理漏洞,及时制发检察建议,促进提高网络监管能力。

三是加强国际司法协作。网络使跨境跨国毒品犯罪更普遍,加强国际司法协作尤为重要。最高检将根据《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等法律规定,加强证据转换及审查认定、涉案款物移交、司法文书送达等方面的工作。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检察机关惩治涉毒洗钱犯罪的相关情况?

元明:毒品犯罪是典型的逐利型犯罪,犯罪分子获取巨额利润后,往往通过各种洗钱手段转移、清洗犯罪所得及收益。因此,对毒品犯罪打财断血,摧毁其经济基础尤为重要。最高检高度重视涉毒洗钱犯罪检察工作,今年4月成立了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涉毒反洗钱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我们通过发布典型案例、组织培训等方式指导各地加大涉毒洗钱犯罪的打击力度。

2019年,检察机关办理涉毒洗钱犯罪50余件,对毒品犯罪分子逃匿、死亡的案件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申请5件300余万元。总的来看,这一类犯罪与毒品犯罪总数相比还比较少,与涉毒洗钱犯罪隐蔽、查处难度大等因素密切相关。涉毒洗钱犯罪的主要特点是:一是洗钱方式多样。犯罪分子通过金融机构或者投资来清洗毒资,有的还利用伪造商业票据、信贷回收、期权等进行洗钱。近年来通过网络赌博、虚拟货币进行洗钱的也越来越多。二是洗钱日趋隐蔽化。犯罪分子转移或隐匿资金,使毒品犯罪收益和正常经营活动获取的利益融合在一起,致使涉毒资产性质、数额不易认定。三是犯罪组织严密。涉毒洗钱活动从分散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活动已逐步演变为具有专门分工、组织严密的运作体系,其中有的人具备金融和法律等专业知识。

下一步,检察机关将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对涉毒反洗钱检察工作的领导。全国检察机关要在最高检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形成全国一盘棋,扎实开展工作,深化打击洗钱犯罪和毒品犯罪并重的办案理念,加大涉毒洗钱犯罪的查处力度。

二是提高涉毒资产审查认定的能力和水平。对于特别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做好提前介入,引导对涉毒资产的查证,扎实做好证据收集及保全工作。坚持全面审查和重点审查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审查涉毒资产来源、用途和权属情况、与毒品犯罪的关联性等,准确认定洗钱罪,提升打击涉毒洗钱犯罪的效果。

三是加强与公安、法院、反洗钱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完善案件通报、联席会议、联合培训等工作机制,共同研究建立反洗钱资金监测模式,加强资金往来情况分析,督促有关部门加强对金融机构和特定非金融机构的监管。对洗钱犯罪的主观明知认定等问题统一执法标准,达成共识。

记者:据了解,近年来通过快递物流寄递毒品情况突出,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检察机关如何应对?

元明:随着我国物流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犯罪分子利用物流快递贩运毒品,呈逐渐增多态势。2019年全国检察机关办理利用快递寄递毒品犯罪案件一千余件。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这类犯罪案件明显上升。

此类案件的特点主要有:一是涉及企业范围广。寄递行业点多面广,有的案件利用智能快递柜、同城跑腿等方式进行毒品犯罪,不当面交接、不通过安检设备检测,毒品转移快。二是跨境、跨省寄递情况较多。有的案件经过多个省份多次流转,甚至跨境寄递毒品。三是犯罪方式隐蔽,涉毒线索较难发现。涉毒人员寄递毒品时都会故意将毒品隐匿在其他物品中,被发现后又立即换一种方式隐匿,还有的通过先行试探性寄递后分多次寄递迷惑侦查。寄递毒品导致毒品更易扩散、流通,尤其与互联网相结合,案件侦破难度大。

针对利用快递寄递毒品犯罪案件增多态势,2019年底最高检统一部署,要求各地加强寄递毒品犯罪的调研,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编发典型案例、案件释法说理等举措,推进问题综合治理。下一步,检察机关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制发检察建议,推动落实共管责任。针对案件中反映出的监管漏洞,通过检察建议书等方式促进有效监管,协同发力、齐抓共管,推动“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三项制度落实和智能快递柜管理,从源头上防止毒品在寄递渠道流通。江苏、四川、内蒙古等省级检察机关向省级邮政管理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加大寄递行业监管力度。浙江省检察院与省公安厅、省邮政管理局联合发文,形成协同打击、信息共享、专项巡检等协作机制,积极探索试点人脸识别实名制寄件、对毒品重点地区寄入件过机安检等监管措施。

二是协同有关部门加大惩治力度。联合公安、邮政等部门,共同开展寄递行业毒品犯罪重点整治活动,确保严打、管理、预防整体推进。对于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做好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工作,明确取证方向和范围,提出完善证据的意见,确保侦查可回溯性。

三是加强禁毒宣传。通过以案说法、微电影、短视频、测验问卷等方式开展禁毒法治宣传和教育培训,提高寄递行业员工禁毒意识、法律意识和对毒品的辨别能力,鼓励寄递行业员工、群众发现和举报毒品等犯罪活动,营造全民禁毒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