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群众在接待窗口切身感受司法温情
来源标题:说老百姓的话 “平”老百姓的事 北京东城:群众在接待窗口切身感受司法温情
近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东城区检察院检察服务中心,不仅听到了许多检察官接访的温情故事,更感受到了该院检务接待工作的规范化。
创建“四位一体”检务接待工作模式
律师接待、案件查询、信访接待、控申举报、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律师阅卷室、远程接待室、公开听证室、心理咨询室……走进东城区检察院检察服务中心,记者便真切地感受到“一个窗口对外,一个闸门对内”的检察服务和管理模式,给律师、企业和来访群众提供的便捷、规范的检察服务。
“我们在按照市院建设‘四新’检察院的要求,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接待来访群众的软实力。”东城区检察院检察管理监督部主任高小勇向记者介绍,近年来,该院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规范专业的专职人员接待、统筹协调的中层干部轮值接待、包案负责的检察长预约接待制度和立足个案的多部门联合接待的“四位一体”检务接待工作模式,有效提升了全院统筹协调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能力。
2015年至2017年,东城区检察院共接待首次信访848次1573人,妥善处理集体访39件646人,律师查询案件和阅卷等1729人次,无行贿犯罪档案查询19127件,连续三年无越级访、无新增涉检信访案件。
保持新增闹访、缠访、极端访零记录
“吴某因琐事与陈某、张某发生纠纷”,因判决书中的这句话,本就没有得到任何赔偿的故意伤害案被害人张某和陈某,对法院判决产生了强烈不满,非常激动地来到东城区检察院提出刑事申诉。
令二人不满的是,明明是为了阻止吴某的违法行为才受到不法侵害,法院却使用“纠纷”一词,歪曲了他们的行为性质,降低了对他们的社会评价,给邻里和家人造成了多管闲事、连法院都不支持他们的印象。由于没有得到合法赔偿,二人的大部分医药费都是东拼西凑筹集。而邻里的看法更是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甚至对司法公正产生质疑,萌发了私下报复的想法。
初次接访中,检察官严岩作为案件承办人倾听了二人对原案的想法和不满,并耐心释法说理,与二人建立起了初步的信任。立案复查后,严岩又几次走访社区,了解到二人一直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等实际情况,于是决定采取公开形式对案件进行答复,分别邀请了区人大代表、社区居委会主任以及二人所在社区的居民代表来到检察服务中心公开听证室进行旁听,其间为大家宣传法律、答疑解惑,最终也解开了陈、张二人心里的疙瘩,息诉服判。
刑事申诉案件办结后,严岩考虑到张、陈二人不仅是低保户而且是残疾人,在原案的刑事诉讼及其后续的民事诉讼中,都没有得到赔偿,遂依法协助二人提出了司法救助的申请。不久,张、陈二人领到了5.25万元的司法救助金。
“初次接访一定要把释法说理的工作做到位,把当事人的思想情绪疏导到位,把法言法语用老百姓的话讲到位,使当事人听得懂、听得进。”高小勇说,多年来,该院检察服务中心始终把化解初访矛盾纠纷作为工作重点,防止“小案拖成难案,初访演变成重复访”现象的发生,2014年至今,保持了新增闹访、缠访、极端访为零的工作成效。
“线上线下”服务对接群众有需“一呼即应”
“以前申请人需要带很多材料上门来办理,有时少带一份材料,就得来回跑。如今,我们将原先需要现场审核的材料,提交到微信平台来进行审查,将线上的服务和线下的业务工作相对接,进一步简化办事步骤,使群众真正享受到‘科技+检察’带来的便利。”在东城区检察院检察服务中心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窗口前,负责检务接待工作的检察官宋林生向记者介绍说。
宋林生所说的线上服务即2017年3月东城区检察院开设的“东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立足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来院来访、办事需求,公众号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律师阅卷预约、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等法律服务工作,并有专人在网上值班解答群众提出的需求,做到“一呼即应”。
截至2017年12月底,微信平台已有1020人关注,办理行贿犯罪档案初核与预约927件。
记者了解到,立足于进一步深化司法改革实践,打造与区域战略定位相匹配的新型检察管理监督模式,东城区检察院将按照“新格局、新模式、新机制、新定位、新实施”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加强检察服务中心建设,切实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到检察服务的全过程。
(戴佳 秦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