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安康汉阴县如何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初夏的秦巴山城——安康汉阴,鲜花烂漫、果香扑鼻。

5月26日,汉阴县综治中心,安康市汉阴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唐继虎随机连线一名正在工作的综治网格员。

“水田村六组正在调解一起邻里纠纷,两家因为一棵桂花树发生了矛盾,我发现后和民警、村干部正在现场调解。”网格员刘衍斌通过手机在线视频,介绍了其工作情况。

据悉,汉阴县像刘衍斌这样的“三线”人员共有4386名。

群众中的“干部”,“干部”中的群众;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枫桥经验”经验通过“321”乡村治理模式在汉阴落地生根

“我县推行的三线两化一平台(简称‘321’)乡村治理模式是一种治理理念,也是一种组织模式,可以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精神文明、党建组织等方面的工作。”安康市汉阴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唐继虎表示。

北枕秦岭,南倚巴山的安康市汉阴县,全县面积1365平方公里,辖10个镇156个村(社区),总人口31.3万。

“以往,很多群众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找谁,‘无人可寻’的局面不仅导致问题得不到有效化解,还极易造成群众和干部之间的疏离。而化解这个难题首要的就是要充实基层队伍的力量,调动可供利用的资源。”汉阴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唐继虎说。

为充分挖掘调动资源,汉阴县发动2123名有帮扶能力的农村党员、629名市县驻村人大代表以及2354名中心户长,以此为切入点,构建了“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居民”的三线联系机制,壮大了村级治理力量;以“两化管理服务”为路径,实现了精准治理管理。

而网格化作为“321”乡村治理模式中重要一环,汉阴县共划分了4876个基础网格,网格长由“三线”人员担任,将矛盾纠纷、环境卫生、代办事项等全部纳入网格,提升了管理精细化。

2016年,汉阴县开始积极探索推行 “三线两化一平台”乡村治理模式,先后入选全国第四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典范案例、全国首批20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2019年12月,汉阴县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示范县。

“321”乡村治理模式,破局、聚力、立新,助力建强乡村治理平台,汇聚乡村振兴合力初现

在推行“321”乡村治理模式中,汉阴县还积极建设以“六位一体”村级组织体系为核心、县镇“联管服”工作机制为保障、“两说一商”议事方法为纽带、信息化服务为支撑的高效治理平台,着力构建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治理格局,最大限度调动民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重视“政治”强引领。汉阴县坚持党在农村基层的核心领导地位,重构乡村组织网络,每个村的“干部”数量由过去的“两委”成员5至7人,扩充为至少50人以上的 “三线”人员队伍,构建成新的网格化组织体系。并把担任“三线”人员作为培养村干部的重要途径,2019年3名从“三线”人员成长起来的村干部招录为公务员。2020年村“两委”换届中,有616名“三线”人员被选为村“两委”班子成员,占总数的53%,“三线”人员成为村级后备干部的主要力量。

坚持“法治”强保障。积极发挥“三线”人员普法宣传员的作用,坚持和完善“三官一律”进村(社区)制度,共建成社区警务室8个、农村中心警务室23个、“法官工作室”46个、检察官工作联系点36个、法律服务工作站14个,全县156个村(社区)均确定了一名法律顾问,让“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村民行动自觉。全县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4.9%,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0.27% 。

注重“德治”强教化。深入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依法制定村规民约,将乡风民俗、环境卫生、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逐村制定,逐户签约,开展评议,监督落实。各村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四会”,根据实际制定相关章程,明确各自的组织形式、办事流程、工作范围、操办事务等,切实推进移风易俗,营造社会新风尚。大力推广优良家风家训,征集优选家风家训200余条,该县被评为“全国家训文化之乡”,“沈氏家训”被中纪委全国推广。

引导“自治”强活力。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出台《村级民主协商议事制度》,全面推行“干部说法说政策、群众说事说心声、大事要事民主协商”的“两说一商”议事机制,通过干部“说”,既起到“普法”和宣传政策的作用,让群众明明白白干事,让干部及时了解当前基层工作热点和难点,积极寻找对策。通过听群众“说”,既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又疏解群众情绪,化解群众积怨,做到“话明气散”。对集体事务、公共事务和村上的大事要事,及时开展民主协商,做到“群众的事情群众议,群众的事情群众定,群众的事情群众办”,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通达社情民意、平衡各方利益、化解矛盾纠纷,激发自治活力。

运用“智治”强支撑。以“互联网+”思维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高标准建设县镇村三级综治及“321”大数据中心,新开发了集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综治维稳、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精神文明、便民服务等于一体的“321”乡村治理信息系统和“321”民情在线公众号。通过“321”民情在线公众号实时发布政务服务信息,掌握民情信息,做到分级办理,第一时间回应群众呼声与诉求;“三线”人员、网格员面对面地常态化向网格内服务管理对象宣传政策法规、搜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做到矛盾不激化、不上交。用“小程序”“小服务”解决“大事情”,推动“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实现服务全程全时、管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享。

好平台、好队伍怎样搭台长久唱好“乡村平安”戏,乡村治理好模式如何完成“聚能裂变”助力平安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汉阴县“321”乡村治理模式立足农村“熟人社会”,创新工作理念,实现了乡村由“管理向治理”“传统到现代”、人口和资源“由散到聚”、村级集体经济“由空到实”、农民群众“由穷到富”、镇村“由小美到大美”的六大转变。

“321”基层治理模式使群众的气顺了、心齐了、劲足了,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当然,汉阴县“321”乡村治理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如何建立制度、待遇、感情等一系列长效机制来稳定“三线人员”和网格员队伍成为汉阴县委政府破解这一难题的瓶颈。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汉阴将在激发内生动力的基础上,建立“县级领导联镇、部门联村、干部联户、强村联弱村、驻地村联新建社区;村财审计管资金、监委会监督延伸管权力、综合执法队伍强化执法管行为;便民服务、法治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文化服务、智慧化服务”的“535”工作机制,从外部促推“321”乡村治理模式更加坚实完善,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