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法院:“执源治理”探新路 聚力攻坚“执行难”

“为解决执行领域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榆林法院通过前端预防、执前督促、网格促执、正向激励、强制执行等措施,打造能动执行司法服务新模式,实现案件从源头实质性化解。”7月24日,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吴小鹏介绍。

据了解,今年1月至6月,榆林法院共收案30025件,同比下降15.46%,首次执行案件执行到位率34.51%,同比上升52.9%;首次执行案件结案平均用时48.59天,同比下降20.69%;首次执行案件完毕率27.72%,同比上升33.65%。

前端预防 建立判后告知履行机制

为提升当事人胜诉权益兑现速度,确保生效裁判文书高效执行,榆林法院将执行通知程序前置,建立了判后告知履行机制,将履行告知义务前移到审判程序。承办法官在送达生效法律文书时,一并通过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应按期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以及不履行的法律后果。

法院将执行通知书的内容写入法律文书,虽然只是增加了小小一段文字,但它对督促义务人及时履行、及时兑现胜诉人权益、提高执行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向当事人释明在执行程序中面临的法律风险,能够有力督促其主动履行义务,若案件后续进入执行,也有助于节约送达成本,提升执行质效。1月至6月,全市法院进入执行程序案件15327件,自动履行案件达13348件。

源头治理 建立执前督促工作机制

聚焦源头预防、前端化解等重点环节,榆林法院探索建立了“执前督促+和解”新机制,设立执前督促窗口,成立执前和解工作室,采取一个工作室、一名员额法官、一名执行员、一名书记员和一名律师的“五个一”团队模式,通过释明法条、厘清义务、告诫后果及财产保全等方式,将更多执行案件化解在立案前。如此,执行人员可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重大疑难复杂的执行案件中,起到了优化司法资源配置、降低执法成本、节约办案时间的作用,实现执行案件“简案快执、难案精执”。截至6月底,榆林法院通过执前督促机制,成功促使156案121人自动履行,执行到位4294.68万元。

与此同时,依托市域社会治理指挥中心统筹协调、联动处置、快速响应、智能预警功能,榆林法院构建了“执行+微网格”源头治理“执行难”模式,主动引入基层社会力量,让网格员、法治副校长、村干部发挥熟悉村情民情优势,协助法院进行文书送达、查询财产线索、督促自动履行、开展执行宣传,提高执行查控效率;通过研判失信企业数据清单,集中发起“点对点”查询,逐一核查相关企业财产状况、经营状态等情况,高效开展失信企业清理。截至6月底,全市法院已帮助9家失信企业恢复信用。

刚柔并济 建立正向评价及惩戒机制

对主动履行义务的当事人,经其申请,榆林法院出具《自动履行证明书》,并对已保全的财产进行解封,助其修复社会信用和社会评价,引导当事人从“要我履行”转为“我要履行”;把自动履行与提升信用评价挂钩,将《自动履行证明书》或信息推送至市场管理、税务机关、金融机构等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使自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当事人获得高品质的社会信用评价,并将其列入诚信履行名单库。对于自动履行的当事人,法院及时予以屏蔽其涉及案件相关的数据信息和依法公开的生效裁判文书,帮助其恢复信用、获得信用激励。

对于经执行立案前充分告知和释法明理仍拒绝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法院及时将案件移送执行程序,加大执行力度,依法运用“限消”“纳失”、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对外发布诚信“红黑榜”,对被执行人形成强大执行威慑。榆林法院还强化执行联动机制,与公安、不动产登记、公积金管理等十余家单位建立线上联动协作机制,同时建立“执行110”快速反应机制,实现24小时在线随时出警,依法拘传被执行人、扣押车辆。

“榆林中院与延安、庆阳、吴忠等9市中院建立了陕甘宁蒙晋黄河‘几’字弯跨区域执行联动协作机制,有效解决执行难题。此外,为解决财产处置难问题,榆林法院建立了财产处置工作机制,成立资产处置团队,引进30余家拍辅机构,构建起一套以专业法官为主导、辅拍公司为辅助、信息化为依托的工作体系。截至6月底,榆林法院案拍比为1.74%,排名全省第一。” 榆林中院副院长、执行局局长郝生华说。

(张震 王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