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联调”织密社会治理安全网
10月16日,潼关县太要镇司法所所长罗刚向群众进行平安法治宣传。 受访者供图
“最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可要提高警惕,不要随意点击陌生人发来的链接或者下载不明软件。”10月9日,在渭南市潼关县城关街道南新社区,城关派出所民警柳华文正在入户走访,进行平安法治宣传。
近年来,潼关县立足县情实际,创新实施网格化管理、综治化支撑、标准化阵地、多元化联调、信息化治理的“五方联调”模式,推行“1+4+N”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法,即“综治中心+包村(社区)四名干警+乡贤、法律明白人、涉事行业单位”,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化解矛盾纠纷。
板凳议事会搭建民意桥梁
“板凳议事会就是让大家集思广益,一起协商解决问题的。”10月8日,在太要镇欧家城村的休闲广场上,一场板凳议事会正在举行。一张木桌、数条板凳组成了会议的“主舞台”。村干部和村民围坐在一起。欧家城村党委书记司四文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共同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
“我们2组有村民家里的水管堵塞导致停水,需要疏通一下”“6组村民老关家的老人赡养问题目前正在协商解决”“3组有村民反映门口垃圾乱堆问题,需要重新划定垃圾投放区”……司四文一边认真倾听,一边详细记下村民的每一条诉求。
“如今,板凳议事会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村民能够直接参与村里的决策,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欧家城村网格员李永宽说。
近年来,潼关县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建立了由“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乡贤、村(社区)两委干部、志愿者任网格长和网格员的三级网格架构,创新设立“民情档案一本账”,通过板凳议事会、巷子议事会等多种形式的协商议事活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矛盾纠纷的化解以及政策的答疑宣讲,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多元联调化解矛盾纠纷
9月25日,在太要镇司法所的办公室,所长罗刚调解完老虎城村两户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正在撰写调解报告。身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的他有一套独特的调解“法宝”。
“公平与公正是调解的基石,耐心与坚持是破解难题的钥匙。”罗刚说,“此外,我们司法所还创造性地推行了警司联合调处机制,将公安机关的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紧密结合,极大提高了调解工作的效率。”
10月8日,在桐峪镇上善村,人民调解员李永侠在村民家中倾听民声、收集民意。
李永侠曾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多年来热心帮助大家调解矛盾纠纷,逐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尊重。近年来,潼关县持续强化政法力量下沉,2015年,潼关县司法局在上善村设立了“李永侠调解工作室”,依托李永侠丰富的调解经验,为村民提供更加专业、便捷的调解服务。
为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效率,潼关县制定《潼关县政法干警基层工作日实施方案》,启动实施政法干警基层工作日制度,为5个镇(街道)各明确1个包联政法单位,每周三包联政法单位安排本系统干警到镇(街道)开展平安法治宣传、风险隐患排查、法律服务等工作。
潼关县平安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张丹介绍:“目前,全县设立34个县镇村三级人民调解委员会,配备240名人民调解员和58名法律顾问,不断提升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能力。”
数字管理提升治理效能
面对基层矛盾纠纷繁杂量大、调解成本不断增加以及传统调解方式难以应对复杂情境的挑战,今年以来,潼关县综治中心不断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建立起社会治理一体化信息平台。
潼关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杨程皓介绍:“平台可实现各辖区、部门间的可视化指挥调度,矛盾问题和风险隐患得以‘点对点’‘键对键’联动解决处理,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10月8日,在秦东镇综合治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一块智慧大屏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秦东镇综治办负责人商业通说:“我们打造了一个集‘人、地、物、情、事、组织’六大管理要素于一体的数字化管理体系。这一体系让基层治理更加精准高效。”
“智慧秦东”综合治理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平台投用以来,已成功发现并处置了多起野外用火、车辆拥堵、滑坡及水位监测预警等紧急事件。该平台还汇总了医保征缴、外出务工等民生信息,对全镇平安建设、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工作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截至目前,潼关县已累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498件,成功化解1488件,化解成功率达99.3%。(记者 耿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