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调解新途径 巧解百姓烦心事——渭南市澄城县探索多元解纷新途径侧记
群众诉求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渭南市澄城县创新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搭建调解平台,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完善事前预防、事中化解、事后跟进的调解机制,创新搭建一组平台、完善一套机制、建好一支队伍的“三个一”模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为基层社会如何有效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有益借鉴。
平台建好 矛盾纠纷有地调解
综治中心是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工作平台。澄城县多元解纷首先把建强综治平台摆在第一位,主要抓机构、阵地和运行三方面。
抓组织机构。成立县镇村三级平安综治领导小组,组长由各级书记担任,县级领导小组副组长由政法委书记担任,镇村副组长由班子成员担任,成员包含信访、法院、检察、公安、司法、人社等部门,或“七站八所”主要负责人组成,确保解纷工作协调有力、联动顺畅、调解高效。
抓阵地建设。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全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的实施意见》,按照“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思路,整合信访、法院(基层法庭)、司法所,规范设置标牌、标识,配备必要办公设施、科学设置服务窗口,既解决了办公场所紧张,又实现高效利用,且方便群众办事。
抓实体化运行。采取信访、检察、法院、司法、人社等常驻,住建、教育、工会、妇联等随驻,律师、人民调解员、行业调委会轮驻等方式,集成信访接待、多元调解、法律服务、司法救助、心理安抚、仲裁诉讼等功能,实现让群众“最多跑一次”。
抓人民调解。培育形成了“老哥说事”“澄心调解”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民间调解组织,政府进行购买服务。规范授权了一批行业调解组织,对疑难复杂问题进行精专调解。设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站,吸纳老书记、乡贤、能人、志愿者、两代表一委员参与调解,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做到信息早知道、人员早介入、事态早控制、矛盾早化解,确保“小事不出组(小区)、大事不出村(社区)、重大事不出镇(街道)”。
机制做实 矛盾纠纷有效调解
澄城县通过逐渐完善事前预防、事中解决、事后跟踪的矛盾化解机制,让矛盾纠纷有效调解。
摸排建档,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化“被动处置”为“主动出击”,排查矛盾隐患,将矛盾消灭在萌芽之中。优化“民情直通车”,畅通群众反映渠道。根据事件职责进行分流,涉及职能部门、村(社区)认领办理。同时,网格员通过日常网格化动态巡查,实时掌控村居内小到邻里纠纷,大到业主与物业等群体性复杂矛盾,实现了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干预、快处置”。每周进行走访,了解其需求,解决其问题,尽量预防矛盾发生。
刚柔并济,做到矛盾纠纷易化解。在矛盾调解中以“聊感情、讲道理”为主要的调解方法,通过镇村干部、乡贤、人民调解员、法律顾问、亲戚朋友的“柔性”劝导解开当事人的心结。面对思想固执、情绪激动的群众,“三官一律”队伍便以“刚性”的“法”来说服当事人。
总结回访,做到矛盾纠纷不复发。为防止已化解的矛盾再次爆发升级,镇村对调解的矛盾及时总结回访。各镇(街道)村(社区)均印有登记表,详细记录调解的时间、地点、人员、内容、结果。干部根据登记表进行回访,了解当事人对调解过程的满意程度,掌握当事人对调解结果的执行情况,做到矛盾纠纷不反复。
队伍组强 矛盾纠纷有人调解
基层社会纠纷调解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元化的行为主体积极参与。澄城县坚持党建引领,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基层社会矛盾的化解中来,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党政联合,使调解更具权威性。各镇(街道)村(社区)的党政负责人是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坚持每日研讨、每周研判,定期对调解工作进行复盘总结。将公安局、派出所、司法所、“两委干部”、群众代表纳入信访工作联动体系,每季度召开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定时间、任务、责任“三张清单”,挂图作战、对单销号。
专家出招,使调解更具专业性。持续规范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建立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微信群140个,在前期的法律咨询、中期的矛盾调解以及后期的代理诉讼全过程提供法律帮助。此外,以“法律明白人”工程为依托,培养875名“土生土长”的法律人才,他们熟知风俗人情、村规民约等,能够很好地化解矛盾纠纷。
群众参与,使调解更具灵活性。各村(社区)组建乡贤理事会,吸纳威望高、口碑好、群众信服的老党员、老干部等乡贤能人加入调解队伍。6526名网格员+630名人民调解员联动调解,利用“人情”和“面子”资源,促进矛盾纠纷有效化解。
平台建好 矛盾纠纷有地调解
综治中心是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工作平台。澄城县多元解纷首先把建强综治平台摆在第一位,主要抓机构、阵地和运行三方面。
抓组织机构。成立县镇村三级平安综治领导小组,组长由各级书记担任,县级领导小组副组长由政法委书记担任,镇村副组长由班子成员担任,成员包含信访、法院、检察、公安、司法、人社等部门,或“七站八所”主要负责人组成,确保解纷工作协调有力、联动顺畅、调解高效。
抓阵地建设。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全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的实施意见》,按照“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思路,整合信访、法院(基层法庭)、司法所,规范设置标牌、标识,配备必要办公设施、科学设置服务窗口,既解决了办公场所紧张,又实现高效利用,且方便群众办事。
抓实体化运行。采取信访、检察、法院、司法、人社等常驻,住建、教育、工会、妇联等随驻,律师、人民调解员、行业调委会轮驻等方式,集成信访接待、多元调解、法律服务、司法救助、心理安抚、仲裁诉讼等功能,实现让群众“最多跑一次”。
抓人民调解。培育形成了“老哥说事”“澄心调解”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民间调解组织,政府进行购买服务。规范授权了一批行业调解组织,对疑难复杂问题进行精专调解。设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站,吸纳老书记、乡贤、能人、志愿者、两代表一委员参与调解,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做到信息早知道、人员早介入、事态早控制、矛盾早化解,确保“小事不出组(小区)、大事不出村(社区)、重大事不出镇(街道)”。
机制做实 矛盾纠纷有效调解
澄城县通过逐渐完善事前预防、事中解决、事后跟踪的矛盾化解机制,让矛盾纠纷有效调解。
摸排建档,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化“被动处置”为“主动出击”,排查矛盾隐患,将矛盾消灭在萌芽之中。优化“民情直通车”,畅通群众反映渠道。根据事件职责进行分流,涉及职能部门、村(社区)认领办理。同时,网格员通过日常网格化动态巡查,实时掌控村居内小到邻里纠纷,大到业主与物业等群体性复杂矛盾,实现了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干预、快处置”。每周进行走访,了解其需求,解决其问题,尽量预防矛盾发生。
刚柔并济,做到矛盾纠纷易化解。在矛盾调解中以“聊感情、讲道理”为主要的调解方法,通过镇村干部、乡贤、人民调解员、法律顾问、亲戚朋友的“柔性”劝导解开当事人的心结。面对思想固执、情绪激动的群众,“三官一律”队伍便以“刚性”的“法”来说服当事人。
总结回访,做到矛盾纠纷不复发。为防止已化解的矛盾再次爆发升级,镇村对调解的矛盾及时总结回访。各镇(街道)村(社区)均印有登记表,详细记录调解的时间、地点、人员、内容、结果。干部根据登记表进行回访,了解当事人对调解过程的满意程度,掌握当事人对调解结果的执行情况,做到矛盾纠纷不反复。
队伍组强 矛盾纠纷有人调解
基层社会纠纷调解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元化的行为主体积极参与。澄城县坚持党建引领,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基层社会矛盾的化解中来,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党政联合,使调解更具权威性。各镇(街道)村(社区)的党政负责人是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坚持每日研讨、每周研判,定期对调解工作进行复盘总结。将公安局、派出所、司法所、“两委干部”、群众代表纳入信访工作联动体系,每季度召开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定时间、任务、责任“三张清单”,挂图作战、对单销号。
专家出招,使调解更具专业性。持续规范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建立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微信群140个,在前期的法律咨询、中期的矛盾调解以及后期的代理诉讼全过程提供法律帮助。此外,以“法律明白人”工程为依托,培养875名“土生土长”的法律人才,他们熟知风俗人情、村规民约等,能够很好地化解矛盾纠纷。
群众参与,使调解更具灵活性。各村(社区)组建乡贤理事会,吸纳威望高、口碑好、群众信服的老党员、老干部等乡贤能人加入调解队伍。6526名网格员+630名人民调解员联动调解,利用“人情”和“面子”资源,促进矛盾纠纷有效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