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谨防骗
每年高考季,都会发生一些涉考类诈骗案件。考生和家长在度过高考结束短暂的轻松期后,又会处于一种等待高考成绩的焦虑之中。而在这个焦虑的阶段,一些不法分子便开始“蠢蠢欲动”,趁机散布虚假信息,误导考生和公众,甚至实施诈骗。
6月5日,教育部、公安机关等多部门相继发布高考防骗预警。笔者总结归纳后,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高考结束之后,不法分子利用家长急于知道成绩的心理,在官方公布成绩前,通过伪基站群发短信,称可查询高考成绩。有的骗子会直接开价,让家长支付几百至几千元查询分数。不少学生家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将钱转给了诈骗分子而被骗。另一种“补录”骗局,常常出现在高考志愿录取结束之后。诈骗分子冒充某大学招生办打电话给受害人,谎称某高校名额没有招满或军校、警校有“内部指标”。如果考生想被学校录取,需提前交纳学费或交钱疏通关系等,否则就有退档无法录取的风险。为打消受害人顾虑,骗子还通过QQ或微信给受害人传看仿造的学校招生公文。受害人深信不疑,交付保证金从而被骗。除了“补录”,往年一些考生还会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录取通知书。诈骗分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汇入指定的银行账号骗取钱财。
从这些案例看,骗子的手段其实并不高明,无非就是抓住家长希望考生就读高校的心理,蒙骗一些抱有侥幸心理的受害人。
防范“高考骗局”,除了考生和家长要提高警惕外,还需多方协同发力。有关部门不仅要加强高考防骗预警,还需加强有关法规政策宣传,让考生和家长普遍知晓考试和录取环节的规则与流程,并依法加大对高考诈骗的查处力度。学校应将防诈骗教育作为学生“必修课”,提升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认知,积极防范各类诈骗陷阱。电信部门应加强高考特殊时节的管控,加大相关信息监测力度,及时阻止欺诈信息传播,对欺诈信息应严格取证交于警方立案。
(高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