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中国“洋垃圾禁令”:把“破烂王”的帽子扔进太平洋

在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先后表态,反对美国挑起贸易战之际,美国又迫不及待地在新的领域点燃“战火”。

  3月23日,在WTO货物贸易委员会会议上,美方代表无理指责“中国对于可回收品的进口限制已经极大地中断了全球废金属供应链的运转”,要求中国取消相关禁令进口禁令。

  在一片“剑拔弩张”之中,美国为何把主意打到了“声名狼藉”的“洋垃圾”身上?

中国不会永远做世界的“垃圾场”

  对“洋垃圾”颁布禁令前,中国平均每年进口固体废物规模超过5亿吨。2015年,中国市场占到全球废钢贸易的22%,废塑料贸易的57%,有色金属废料进口的31%,废纸进口的51%和电子废料进口的28%。

  中国,这个世界上曾经最大的废物处理终端,每天都有百万吨的废品进入境内,中国之于世界,就如同负责解毒的肝脏之于人体。



据统计,目前美国有15.5万个工作岗位依赖于对中国的垃圾出口,这些工人平均年薪高达7.6万美元,贡献的税收总计达30亿美元。而美国国内只保留了更为绿色的废物收集和分类体系,它消化了易于分拣的纸箱等废品,又将对电子垃圾的处理通过出口转移出境。

  当中国对“洋垃圾”说不,美国失去的不只是利润,更面临“垃圾围城”的风险。无怪乎美国一下慌了神。



但洋垃圾并不是洪水猛兽,不同于一百多年前帝国主义用于打开中国市场大门的鸦片,中国不是被迫接受,让洋垃圾入境只有一个目的——废物处理再加工,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以电子废弃物为例,调查显示,2016年全世界电子废弃物达到创纪录的4500万吨。这其中只有20%的废弃物被适当回收,这意味着全球范围内价值222亿美元的黄金和10亿美元的白银以废品的形式被丢弃。

  这样庞大的闲置资源,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赚钱的大好机会。众所周知,纸张、塑料、金属等废料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通过再生产可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固体废物处理产业,也因此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快速发展。



废物处理产业随着全球化兴起,“垃圾”在国际贸易中走遍世界的各个角落,同时伴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产业链的各端在发生着迁移:

  一百六十年前,美国从欧洲大量进口破布和废铁,将它们变成了读者手中的《纽约时报》和向西部蔓延的漫漫铁轨;一百年前,废品处理的接力棒由日本、韩国接过;三十年前,这些虽不讨人喜欢却能带来真金白银的特殊商品进入了中国。

  在嵌入了全球贸易网络的固体废物市场里,曾经的“破烂王”美日等国,已经顺着产业链逆流而上,成为了“供货方”,而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加入了废物处理的产业链,却始终在底端徘徊。

  当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这样的产业自然也会在世界范围内,向着劳动力更密集、成本更低廉的地方再次转移。把“破烂王”的帽子丢进太平洋,就好像击鼓传花的游戏,不过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次次的产业转移美国都没有意见,而中国华丽转身的时候就开始提意见、使绊子,不过是在中美贸易摩擦之时,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看看能不能碰一下瓷。

生态环境像生命一样重要

  客观地说,中国进口“洋垃圾”并发展废物处理行业,对经济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

  你也许听说过广东贵屿,这个从1995年开始处理进口电子废物的小镇,20万人口中有一半从事电子废品相关行业。这一产业一度占据了当地GDP的90%,并吸引了80%左右的本地人口参与。



彼时,江湖传闻小镇贵屿能够左右国际金价。

  这种说法并不全是吹嘘。据媒体报道,每吨报废手机可以提炼2-300克黄金,1-3千克银,100千克左右铜,以及几克到十几克不等的钯、铂金——与此相比,一吨金矿石的含金量大概也就只有15-20克。

  这样丰厚的利润,将零散的个体户和小型回收站连接成一个从业者以百万计的垃圾回收行业。

  而废物处理也并非简单的是追逐利润的短视之举。在更大的视野中,它以“垃圾资源化”的名义,成为环保领域增长最快、前景最为广阔的市场之一。科学发展废物处理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应有之义。

  “洋垃圾”不是洪水猛兽,真正可怕的是违法加工利用固体废物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从电子垃圾中提炼贵金属需火烧、酸洗等工艺,由于缺乏环境处理措施,当地空气中常年飘着令人窒息的有毒有害气体,排入大量废水废液的河中鱼虾绝迹,水源被污染不能饮用只能依靠外来供水……贵屿甚至被称为“世界上最毒的地方”。

  中国的发展,已经让她有底气拒绝带毒的黄金。2017年7月,中国国务院厅发布《关于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明确,2017年年底前,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在人类文明的天平上,经济发展不会压倒生态保护,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如果经济上去了,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么经济发展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可笑的借口,不可剥夺的权利

  美国这个节骨眼上发难,其用意不难猜测,无非是想转嫁国际上对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指责带来的压力,拉几个同样需要把中国当“垃圾场”的盟友。

  但它在这个话题上却打错了算盘。用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回答媒体提问的话来说,禁止“洋垃圾”入境是中国的权利。



从事理上来说,中国限制洋垃圾进口是发展理念升级、产业机构优化的自然结果。在历史上,固体废物进口和处理确实曾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助力。但是,当“绿色”成为新发展理念,当绿水青山成为与金山银山地位相等的公民需求,中国对固体废物进口政策做出调整、向产业链上游流动是自然之选,而绝不是要和谁过不去。

  包括美国在内的不少国家,此前经历了与此相似的发展阶段,对于中国的用心不难体会。美国对中国借鉴先发展国家的有益成果说三道四,于事理不通。

  从法理上来说,早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就提出,“人类有在过尊严和幸福生活的环境中享受自由、平等和适当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时至今日,无论是在国际法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国内法里,环境权都是公民权利不可缺少的内涵。而一个国家当然有权依其主权保障环境权的实现。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成为《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的缔约国。此后中国已在多个场合援引公约,明确表明了各个国家有权禁止外国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进入本国领土的立场。美国对中国依法维护人类共同需求的努力指手画脚,于法理不通。

  从情理上来说,每个国家乃至构成全人类的每个个体,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而这种权利的实现决不能以牺牲别国、他人的权利为代价,在良知面前这不言自明。美国利用中国前些年劳动力廉价、环境标准较低的局限,将自己不愿处理的废物转移到中国,损人利已、以邻为壑,又在中国通过转型升级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当口横加指责,于情理不通。

  美国试图以这样欠缺逻辑的借口转移视线,正体现出其在贸易战的舆论中已落入下风。事实上,在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各个领域,中国从未回避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也期待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能够秉持同样的标准。

  无论是辨法析理,还是依法反制,中国绝不缺乏守护青山碧海蓝天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