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工作呈现数量多分量重节奏快特点
立法工作呈现数量多分量重节奏快特点
啃下“硬骨头”下好“快手棋”
法制日报记者 朱宁宁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立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组织,协调推进,立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年来,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重要领域啃下一块块“硬骨头”,关键时刻敢于作为下好“快手棋”,立法工作呈现数量多、分量重、节奏快的特点。截至2017年12月底,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25部,修改法律127件次,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决定44件,作出法律解释9件。
目前,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共263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五年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动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与时俱进。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大部署,修改立法法,优化立法权限配置,完善立法体制和授权立法,新赋予274个设区的市、自治州地方立法权,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进一步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统筹修改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重点对县乡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代表选举和代表工作等方面规定进行修改完善,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推动基层国家政权建设和完善;修改预算法,出台有关预决算工作指导性文件,健全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机制;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出台关于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和功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修改后的立法法有关规定,实施健全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将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实行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
加强和保障宪法实施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五年来,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保证宪法法律的实施,从制度上作了完善保障,全面维护和树立宪法权威,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得以完善,成为定国兴邦、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五年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设立国家宪法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增强国家工作人员宪法观念;制定国家勋章和荣誉称号法、国歌法;根据宪法精神和有关法律原则,作出特赦部分服刑罪犯、处理辽宁拉票贿选案等有关决定,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通过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依法行使宪法和香港基本法赋予的权力作出关于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
一系列保障宪法实施、体现政治导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量很重的立法项目接连出台,宪法日益走进现实生活,宪法精神得以落地生根。
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基本确立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基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抓紧出台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推进公共安全法治化,构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为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从国情出发,加快推进国家安全领域立法,构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并取得重要进展。
过去五年,围绕构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国家安全法、国家情报法、反间谍法、网络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国防交通法、核安全法等。“可以说,整个国家安全领域的基本制度框架已经建立,为维护国家安全、核心利益和其他重大利益提供了坚实的法制保障。”十二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乔晓阳说。
民法典编纂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立法任务,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举措。民法是关于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行为、民事责任的基本法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在国家法律制度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编纂一部符合我国实际和需要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
2017年3月15日,历史性的时刻终于到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2782票赞成、30票反对、21票弃权,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规定胎儿继承权、建立老年监护制度、设立“特别法人”制度、保护英雄和烈士的名誉权……民法总则不但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给出了民事法律制度的“中国方案”,而且为编纂民法典打下坚实基础。民法典的编纂,必将成为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座丰碑。
“按照党中央确定的‘先制定民法总则,再整合编纂各分编,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的‘两步走’工作思路,目前,民法总则各分编起草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石宏指出,“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市场经济的行动指南,其每一个条文的变动都跟老百姓的利益切身关联,跟每一个民事主体的利益切身关联。民法典分编的编纂有一个总体的计划,目前正在按计划进行推进。”
石宏介绍,编纂民法典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民法总则很复杂,分编的任务更复杂,不但理论性强、政治性强,而且实践性更强。目前,法工委已经把各方意见作了收集和整理,同时到地方进行调研,对一些基础性的材料进行了归纳,包括国外相关立法情况、国内现行涉及民事的法律和司法解释等。“各分编力争今年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在进度服从质量的基础上,力争2020年完成。”石宏说。
加强社会文化生态环境领域立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更新立法理念,完善制度措施,解决突出问题,回应群众关切,成效显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一批重大立法相继出台。
环境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也是过去五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五年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税法、核安全法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近20部,目前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还在审议过程中,为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制度保障。
“如果说党的十八大以前环境保护立法是1.0版,那么,五年来就进入了2.0版,完成了环境保护领域立法的换代升级。”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张桂龙说。他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为例,作为环保领域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新修订的环保法赋予行政执法部门更多的执法手段,增加了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特别是增加了按日计罚等法律措施,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从目前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查办的案件数量和处罚的金额都有大幅度提高。2017年,全国对环境违法实施的行政处罚案件23.3万件,罚没款115.8亿元,比新修订的环保法实施以前的2014年增长了265%,环境执法成效明显增强。”张桂龙说。
五年来,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以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为重点加强立法工作,制定了旅游法、慈善法、特种设备安全法、反家庭暴力法、中医药法等,修改了食品安全法、安全生产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红十字会法等。
同时,文化领域立法取得重要成果。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了文化立法步伐,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和公共图书馆法,填补了文化领域的多项立法空白。除此之外,还通过刑法修正案(九),完善了我国刑事法律制度,更好地发挥刑法在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对行政诉讼法作出施行24年来的首次大修,健全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救济渠道和方式,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推动和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