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朴素的几句话,却饱含着深情。翻开《梁家河》,心也追随着青年习近平那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开始回忆,在跨越时空的青春共鸣中汲取勇做时代弄潮儿的磅礴力量。

路-习近平:“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

15岁的习近平,父亲遭受政治迫害,母亲遭到隔离审查,自己和兄弟姐妹被扣上“黑帮子弟”的帽子,面对家庭四分五裂、个人前途未卜的悲惨境遇,他没有选择玩世不恭、自暴自弃的沉沦之路,而是主动请缨选择到条件最艰苦的陕北农村下乡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锻炼意志、磨练心性。

当同行的知青们忍受不了陕北黄土高原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为艰苦的生存条件,陆续通过应征入伍、招工入厂、推荐入学等途径离开时,习近平却选择继续留下来劳动、学习,一待就是七年,直到梁家河村只剩下他一个知青,显然他是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中年龄最小、地方最苦、时间最长的那个。

当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入了党并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后,没有因循守旧、坐享其成、蒙混度日,而是从解决群众吃、穿、用、住的当务之急出发,全心全意抓生产,大刀阔斧搞创新,修路、挖水井、建梯田、打淤地坝,在全省率先引进了沼气池,开办了扫盲班、夜校,设立了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切切实实为群众办了很多实事和好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的岔路口、分水岭很多,关键在于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路不同则人生大相径庭。青年时期,是踌躇满志还是虚度年华,是脚踏实地还是心浮气躁,是埋头苦干还是蜻蜓点水,是持之以恒还是浅尝辄止,相信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走过的路就是我们奋斗路上的明灯。著名作家柳青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在人生的黄金时期,选择走哪条路至关重要,我们要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扣好人生的每一道扣子、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

苦-习近平:“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从北京到陕北农村,青年习近平不仅要接受物质、环境的巨大落差,还要承受精神、心灵的巨大压力,他要历经艰辛疾苦,才能真正在梁家河沉下心来。

“跳蚤关”:由于陕北农村的窑洞里经常出入牲畜,加之卫生条件较差,跳蚤时常出没,在知青们身上咬起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又不知所措,经常抓烂挠破导致出血流脓。

“饮食关”:由于陕北的土地干旱贫瘠,加之“以粮为纲”的大跃进运动,经常是缺粮少菜、缺油少肉,吃惯了“细粮”的知青们总是在半生不熟、吃糠咽菜的苦日子里煎熬。

“劳动关”:知青们在城市里过惯了不愁吃穿的生活,初来乍到,哪里能受得了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强度,何况计工分还受到歧视,积极性自然不高。

“思想关”:在当知青期间,习近平的父亲一直未被平反,他始终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当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他却要从“负数”开始,各种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让他精神上备受折磨。

正是历经了自然环境、劳动环境、生活环境、政治环境的风霜刀剑,才有了“15岁刚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志-习近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

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时期,讲出身、论成分成为评判一切的标准,被扣上“黑帮子弟”帽子的青年习近平想入党、想推荐上大学,自然是“难于上青天”。插队期间,每次递交入党申请书,都会因为父亲习仲勋的政治原因被拒之门外,遭受了多次冷落和打击,但是从小受家庭红色教育熏陶的他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没有急躁,没有气馁,更没有放弃,在与群众继续同甘共苦、并肩战斗的同时,坚持向党组织靠拢,表达自己矢志不渝的共产主义信念,前后有10次之多。最终天道酬勤,实现了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夙愿。后来推荐上大学也是一波三折,但是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群众的支持,终于迈进了最高学府清华大学。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理想信念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奋进的航船扬起自信的风帆,劈波斩浪、一路向前,驶向胜利的彼岸。只有把理想信念深深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步入人生的快车道。“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正是青年习近平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才让他在陕北的穷山沟沟里战胜了艰苦,耐住了寂寞,踏踏实实劳动了七年、学习了七年、奋斗了七年,练就了他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梁家河也成为“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

学—习近平:“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有个针缝儿的时间都要看书”,是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青年习近平的深刻印象。从北京到陕北插队,他只带了两个“特别沉”的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去山上劳动,晚上回家一有空就看书”成为知青岁月里的生活常态,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留下了“煤油灯下熏面看书”、“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的生动故事,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近平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当时“考试交白卷、得‘鸭蛋’很光荣”的不良社会风气下,从不放弃读书和思考,从不放弃学习和进步,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书本之外他还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注重在实践中加强磨练,增长本领。”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当今世界,知识信息快速更新,学习稍有懈怠,就会落伍。有人说,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好学才能上进”,小到个人、企业,大到政党、国家,要想追求进步、实现发展,就要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中学无止境、勇攀高峰,既要有“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的坚强决心,又要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持续行动,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回望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每个深夜里,总有一个在煤油灯下孜孜不倦“读万卷书”的身影,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引经据典的源头;每个白昼里,总有一个在田间地头劳作奔忙“行万里路”的身影,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的开端。

干—习近平:“‘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练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梁家河的村民讲,“近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村里缺地缺粮食,他就带领大家打淤地坝;村里缺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村里缺燃料,他就带领大家建沼气池;为了教育村民识字,他给村里办起了扫盲班、夜校;为了方便村民生产生活,他给村里办起了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青年习近平的实干还体现在开会和做思想工作上,村民们都说,“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习近平开会,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静悄悄地听”,原因就在于他“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当时打村里最大的淤地坝,一部分观念保守的老人反对“搞不好劳民伤财,白忙活一场”,青年习近平挨家挨户说规划、讲道理、做工作,把一个个“疑虑”、“担忧”、“心结”解开。为了让八年前被“免职”的生产队长重回队里,青年习近平是“三顾茅庐”费劲了口舌,终于打动了“发誓这辈子再不当生产队长”的“牛筋疙瘩”随娃。“敢说、敢做、敢担当”是梁家河的乡亲们对青年习近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一致评价,他做事“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党的十八大以来,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无疑与他这种意志品格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密不可分。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作风。不能做“决心在嘴上,行动在会上,落实在纸上”的“空谈派”,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谋事干事。实干亦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状态,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态度。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追求所谓别致的“花花点子”,盲目攀比、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做表面文章,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鲁迅先生曾说过,“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蓝图再美好,规划再宏伟,若不实干,蓝图就只能是“唯美画饼”,规划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当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容不得作壁上观、空想清谈,必须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以钉钉子的精神,心无旁骛地干,锲而不舍地干,才能用勤劳的双手托起美丽的中国梦。

新—习近平:“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

得益于青年习近平丰富的阅历与渊博的学识,他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带给梁家河这个小山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武晖回忆说,“习近平是当年知青中最小的一个,我只比他小一岁。我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工作中敢负责敢担当。”当问及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村里开展过哪些创新性的工作时,武晖掰着手指头如数家珍:“第一个就是办沼气,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并点火成功,解决了困扰我们这个地区多年的燃料不足问题;第二个就是习近平能够合理配置劳动资源,建了铁业社、缝纫社,把村里会打铁的社员组织起来实施定额管理,把缝纫手艺好的妇女组织起来专门帮社员补衣服、做衣服。既减轻了社员的负担,又提高了劳动效率。还建了代销店、办了磨坊,等等。”在那个“吃大锅饭”的年代,在那个搞副业容易被“扣帽子”的年代,他把梁家河的“一亩三分地”搞得红红火火,在铁业社里实行“按劳分配”,在代销店里实行“商品交换”,在磨坊里实行“机器作业”,这些创新的理念、前卫的思想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还提高了劳动积极性,给乡亲们带来了诸多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惠和好处。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近代的中国为什么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本原因就在于闭关锁国、重本抑末的愚昧政策,自居“天朝上国”的清政府被蒙蔽了双眼,既察觉不到世界的发展变化,又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时代浪潮,最终只能落的“落后就要挨打”的下场。而当代的中国为什么能够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根本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核心就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论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还是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我们党、我们国家始终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力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情-习近平:“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无不真诚相待;从“解衣推食”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送给讨吃老汉,到离开梁家河多年后还给吕侯生治病慷慨助人,无不体现了青年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怀和大仁大爱。他把自己完全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千方百计想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这样的赤子情怀,让梁家河村民对他也一往情深,为他上大学送行。40年前在梁家河,习近平曾经感恩的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咱梁家河人对我好,我永远都记着。”他真的是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40年后再次来到梁家河,习近平对乡亲们讲:“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简简单单的话语背后,饱含着与人民的深厚感情。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完成一次次的壮举,创造一次次的奇迹,归根结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一个党员干部只要心里装着群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人民群众就惦记他、信任他、支持他;同样地,一个政党,只有顺民意、得民心、为民谋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我是一名基层法院司法警察,从事着安检、值庭、押解、配合执行等工作,因为总是扮演着“配角”,有时也会觉得索然无味,抱怨不减,总是设想着有一天也能敲响法槌,做一次“主角”,这才是一名法律工作者应有的姿态。但想想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岁月,就是我前进的动力,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习总书记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我们是人民警察五大警种之一,承担着司法审判中的最后一道安全保障,我们是中国司法事业捍卫者,安全无小事,原、被告、公诉人、旁听席、法官都要在我们的安全庇护之下有序展开,我们—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才是法院安全的“主角”。

当前,执行攻坚战的号角早已吹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近在咫尺、周强院长用“两到三年基本解决执行难”的讲话清晰在耳。我要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坚决做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而努力奋斗。

(宁陕县人民法院  李彬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