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是文化自信的坚固基石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总决赛2月14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八点档播出。4位选手与本期百人团和预备团中答对最多且最快的选手争夺攻擂资格,优胜者与第9期擂主争夺冠军席位。最终天道酬勤,连续四季参赛的陕西籍北大女博士陈更战胜另一位工科女博士孙晓婧获得冠军。
连续四年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为传统春节增添了的一道独特的精神年味,成了亿万观众追捧喜爱的新年俗。美轮美奂的舞台设计,争奇斗艳的诗词比拼,独到深刻的嘉宾点评,颇具悬念的比赛过程,都让中国诗词,展现出穿透时空的巨大魅力。
中国诗词,是上苍赐予中华民族的文化特产和无价瑰宝。外国也有诗歌,但与方框汉字的中国诗词相比,唯独少了形式美,也不具有书法欣赏的条件和平平仄仄的韵律,没见过谁用外语书写诗联贴在门上,就是一个证明。
中国诗词的美,不仅是形式的、韵律的,而且是走心的、内涵的。人类的所有情感,都能在中国诗词中找到共鸣。喜怒哀乐,无不如此。
试想,有什么能比“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道尽内心的喜悦?有什么能比“老天若不随人意,不会作天莫作天”“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说尽人间的恼恨?
中国诗词,有悲天悯人的大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细致入微的小体贴:“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有爱国的的浓浓情愫:“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有激发励志的鞭策:“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可以说,中国诗词,有价值巨大的精神营养,是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
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少儿团“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青年团“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百行团“哲匠熙百工,日月被光泽”,搭档团“同声好相应,同气自相求”,预备团“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各个方阵选手的精湛表现,放射出不同人生阶段的光华。
本季参赛选手最小的5岁,最大的71岁,涵盖教师、工人、飞行员、空乘员、工程师、保安、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公务员等33个行业,这就生动地证明中国诗词根植于普罗大众的沃土,反映了他们的心声,有着心灵相通的情感共鸣。
同样,广大观众对诗词大会节目的热爱与期待,归根结底是因为诗词点燃了人们心中对中华文化根脉的深深情感和绵绵眷恋。这份情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既是文化自信的坚固基石,又是中华儿女迈向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