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国家公祭日,书写“吾辈当自强”

2018年12月13日,是第五个国家公祭日。在国家公祭日到来之前,“2018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和平许愿墙”出现在南京多个地铁站点的通道内,乘坐地铁的市民纷纷停下,写下各自心声,“勿忘国耻”“世界和平”“祖国万岁”“爱我中华”等等表达对那段历史的铭记和对和平的祈愿,有的市民还画上“和平鸽”。

  国家设立公祭日,是治国理政重大进步,也是国家精神重要传承。国行公祭,拉近了远去的硝烟,重温了民族的苦难;国行公祭,不为宣扬复仇与怨恨,是为唤起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许下复兴的心愿:吾辈当自强。

  心怀爱国之情。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让30多万生灵惨遭杀戮。血染长江,泪洒江山。老人的无助,母亲的哀嚎,孩子的惊恐……当这一幕幕被老照片旧影像定格,这一天也被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深深记忆。这一天承载着昨日的屈辱和苦难,也凝聚着此刻的责任与使命。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公祭钟声振聋发聩,提醒着人们,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人类道义需要不断砥砺,民族精神需要时常检阅。“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中华民族正处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当前依旧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审时度势,铭记历史、牢记使命、砥砺奋进,汇集爱国情感的力量,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赓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动力。

  砥砺强国之志。如果说南京大屠杀是近代悲剧的极致,那么当历史翻开这一页,我们最终看到黑暗的离去和光明的到来。“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从钱学森“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到黄大年“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从王淦昌“我愿以身许国”到黄旭华“造不出核潜艇,我死不瞑目”,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熔铸于强国强军的伟大事业中,树起一座座受人敬仰的精神丰碑。筑梦中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我们当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把爱国奉献的热情转化为创造创新的不竭动力。

  书写报国之行。爱国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奋斗的行动。在深切感触民族沧桑与悲痛的同时,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在担当面前义不容辞,在奋斗路上永不停歇。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以改革者的豪情积极投身改革,努力走在科技攻关、教书育人、产业升级、业态创新最前列;时刻保持只争朝夕的劲头,做到困难面前不低头、挫折面前不气馁,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直面挑战、矢志不渝;始终保持不懈奋斗的坚韧,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脚踏实地,不图虚名,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书写人生华章。砥砺精气神,担起大道义,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融入到新时代的奋斗召唤中,把深重的道义担当转化为祖国和人民所急盼的创新实践中,用智慧和力量去奋力开创中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花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