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提高“五毛食品”的供给质量

相信很多人都对“五毛食品”不陌生,它们长期盘踞在校园及周边的小卖部里,价格低廉,口感刺激,很受儿童和青少年的青睐,同时,因为存在高油高糖高盐以及假冒伪劣问题,它也是部门执法的重点对象。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开展校园及周边“五毛食品”整治工作的通知》,对其进行专项整治。

“五毛食品”隐藏着低端产业的转移趋势。比起孩子,成年人大多数不会食用它;比起社区,校园更有可能成为劣质食品集散地;比起城市,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制假售假的空间更大。正如媒体所报道的,虽然“五毛食品”集中在学校周边,但更准确的说法是集中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学校周边,特别是农村。中国人民大学就儿童营养和食品安全长达三年的研究发现,农村学校周边出售的零食中,生产厂家地址、电话等信息虚假的比例最高,可达30%,仅“辣条”类就有30多种。而把视线放大,不光是“五毛食品”转移,大量的假劣日用品、山寨手机、假冒电器等,也可能流向了农村市场。从“六个垓桃”饮料、“康帅博”方便面、“粤利粤”饼干等食品,到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藏身于农村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令人防不胜防。

“五毛食品”为何大多流向农村校园及周边市场?有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这是由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决定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比上年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955元,增长8.1%。对农村学生来讲,五毛钱和一块钱的差别没想象中那么大。如果还是习惯性将其需求认为是“低质”的,显然是陈旧思维。去年,电商领域杀出一个“拼多多”,业绩挤进了行业第二名,就是因为看到四五线城市和农村的巨大潜力,专注做下沉渠道,从而满足了农村消费升级的需求。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真货不主动去占领市场,假货就会浑水摸鱼,“五毛食品”之所以存在,更多的是利用了需求和供应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消费能力上来了,但是供应还没跟上,监管还存在短板。恰恰在这个问题上,许多消费者还没意识到,自己花出去的“五毛钱”,完全配得上也应该配得上更好质量的供给。

从大方向上来说,随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不断升级,市场供应逐渐完善渠道下沉,制假售假必然没有生存空间。然而在短时间内,只要不被曝光,产品“吃不死人”,生产、批发、销售等环节都有利可图,制假售假者就没有禁绝假货、自断财路的动力,这就对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城市里,层层分布的食药监部门和工商部门可以进行重点监督,但在农村,人口居住地分散,小卖部也小而分散,挨个排查和监管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五毛食品”大多来自于小作坊、黑作坊,它们在农村和乡镇更容易“隐身”。对此,最应该做的是下沉监管力量,一是主动排查,二是受理举报。从具体问题入手,加大惩罚力度,严厉查处生产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两超一非”等违法行为,对无证生产的,要顺藤摸瓜找出“黑窝点”“黑作坊”,捣毁生产源头,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从而切断非法生产经营食品的利益链条。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决不允许假冒伪劣滋生蔓延”。杜绝“五毛食品”,不仅要加大治理力度,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还要着眼于供给质量,加快儿童食品研发,提供孩子们真正喜欢的食品。城市发展的经验早就表明,小食品实现规模量产之后,不仅能实现质量合格,而且比起“五毛食品”,不见得没有价格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