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故宫跑”的热情和虚火
原标题:“故宫跑”的热情和虚火
近两年,百米冲刺争看文物的“故宫跑”,从故宫蔓延到众多的文物展出场馆和文艺演出现场。“排长队+冲刺跑”折射出大众对文化生活的井喷式需求,以及文化有效供给的不足。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引向深入,这种对文化生活的热情就会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先声。
“故宫跑”的频繁出现当然是一件好事。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要为衣食住行排长队,奔波于各种各样的“白菜跑”“食盐跑”“酱油跑”,无暇照顾心灵和情感的需要。当衣食住行充裕丰足之后,文化生活的需要才会浮出水面。人们开始有时间、有精力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情感了,也才有能力、有体力进行“故宫跑”。
盘点近几年的热门文化活动不难发现,“故宫跑”渐成常态。2015年《清明上河图》展览的最后一天,观众需要排队至少13个小时。今年《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在北京和上海开展,两地最长排队时间都达三四个小时。《千里江山图》特展、上海百乐门开放、敦煌莫高窟、话剧《茶馆》和《窝头会馆》,都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排队热潮。
面对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当务之急是扩大供给,提供更多高品质、符合群众需要的文化艺术资源。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尽管目前的藏品展览增长了一倍,从过去的七八千件增至一万七八千件,但也仅仅展出了故宫全部藏品的1%左右。故宫99%的珍贵藏品仍然只能沉睡在库房里,无缘与大众见面。如何把丰富的文物资源、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以多种形式和途径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是文化界面临的紧迫课题。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对于“故宫跑”也要有全面冷静的判断。人们对文化生活的热情,是否真如新闻事件中呈现的那么迫切?这种热情有多少“虚火”的成分?怎样才能因势利导、深入挖掘,使人们对于一时、一地、一事的热情,转化为对文化生活持续、全面的热情?
其实,细加推敲不难发现,一次又一次的“故宫跑”与其说是一个个文化事件,不如说是一个个大众传播事件。这些引发“故宫跑”的展览和文艺演出,在大众传播上都具备“爆点”因素,能够迅速启动信息链式传播,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举例来说,在《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展出期间,冒着酷暑烈日排几个钟头长队的观众里面,很多人并不熟悉展品的情况,不了解它们在人类历史文化坐标上的重要位置和价值。他们只是充满了好奇,想看看从大英博物馆800多万件藏品中精选出来的展品,否则就“可惜了”。
故宫博物院等一些热门博物馆机构固然门庭若市,但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博物馆冷冷清清,很多珍贵藏品乏人问津。热门的书画作品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一些冷门的文物连基本的保护都成为难题。近两年,文物大省山西尝试引入企事业单位和社会资本,以解决大量文物资源保护乏力的难题。有明星、有知名IP的文艺演出一票难求,很多地方文艺院团、地方剧种、非物质文化项目却无人关注。
对于文化的真正热情,不应该仅仅表现在热捧少数热门展览和文艺演出上,更应该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是对于文化生活的全方位追求,使文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人们具有广泛的阅读习惯,作家、诗人群体就能成长起来。如果人们习惯于安排一部分生活支出用来购买画家画作装饰家居,那么一些不知名的画家就能获得生存空间,未来的画坛巨擘就有可能由此起步。到戏院看戏,去音乐厅听音乐,进电影院看电影,在美术馆、博物馆看展览,这些如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项目,整个文化艺术领域就能日益活跃,得到发展繁荣的源头活水。
文化成为全社会的时尚谈资,说明在人们认同的价值体系里,文化代表着一种更高、更美好的价值。这种对于文化的热情、追求和向往弥足珍贵。但另一方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缺乏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现象。在社交媒体上,每天都在热传一些反常识、反文化的养生偏方和小道谣言。两相对照,更足以说明要对这种“文化热情”因势利导,将之引向深入、做细做实。当“故宫跑”转化为全社会对于文化生活的普遍热情和全面追求,文化艺术的繁荣就指日可待了。
(作者:封寿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