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公道”巧念“调解经”
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陕西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两高”工作报告,樊九平(中)在会上发言。
2023年4月21日,在桥镇村“樊九平调解工作室”,樊九平(中)调处一起村民矛盾纠纷,经调解,当事人双方握手言和。
“走东家到西家,化解矛盾解疙瘩。化解得邻里和谐紧握手,儿女孝顺老无忧。田间地头把道理讲,化解矛盾无上访。人民调解促和谐,民事纠纷全化解……”这是56岁的樊九平自编的陕北说书,也是他化解矛盾纠纷的真实写照。
樊九平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也是陕西省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20多年来,他坚守在基层人民调解一线,设身处地化解群众的“烦心事”“疑难事”等各种纠纷2000多件,让桥镇村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矛盾不出乡”,先后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其所在的桥镇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樊九平调解工作室”也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
“能耐人”走上调解路
在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樊九平是个名人。作为桥镇村群众公认的“能人”书记,这些年,身为人民调解员的他,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樊公道”,当地人常说,“有难事,找九平”。
而樊九平与人民调解员这个职业的缘分,要追溯到20多年前。17岁时,家境贫寒的他无奈辍学,便拜在了陕北著名说书艺人张俊功门下。学成后,樊九平背着一把三弦,“浪迹”于陕西、内蒙古、山西等地农村,见了不少世面,也练就了能说会道的本领。演出之余,原本就是“热心肠”的他常把遇到的人和事编排在段子里。在宜川县云岩镇说书时,有一位老人经常来听书。老人有6个儿子,个个过着好日子,可没一个愿意赡养父亲。樊九平心里很不是滋味,就把他的事编成了段子。几天后,这件事成了当地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几个儿子迫于压力,把老人接回家轮流赡养。这让樊九平第一次感受到了调解工作的重要性。
2003年,樊九平回村。他发现,乡里乡亲常常会发生各种矛盾:张家的狗咬死了李家的鸡,孙家的屋檐占了陈家的地,红白喜事操办意见不一……由于村民法治意识淡薄,一些群众遇事后要么束手无策、忍气吞声,要么以不理智行为激化矛盾。
“化解矛盾纠纷,就得有一个能评理说事的人。”“但也不能光讲大道理,咱村里的矛盾要用老百姓能接受的方式去调解。”
意识到这一点的樊九平,联想起当年在外从艺时自己调解纠纷时的种种,这个能耐的汉子,再次操起了自己的三弦琴,将群众间的纠纷编成陕北说书。没有固定地点,没有固定时间,一把三弦琴,几张小椅子,一桩桩烦扰当事人很久的心头事,在他风趣幽默的说事拉理间,乡亲们握手言和。
樊九平既会“说书”又能“说事”,乡亲们遇到难解的疙瘩都愿意找他帮忙调解。一传十,十传百。甘泉县十里八乡都知道“桥镇村有个能说事的后生”。
“解疙瘩,无非将心比心”
“麻烦事找到九平就到头了。”在桥镇村干部高平眼中,樊九平最让他佩服的是,一些积年恩怨找上樊九平,他一两个小时就能调解好。
一次,村民赵家的羊跑进了村民周家的苞谷地,祸害了不少苞谷,双方吵了起来,差点动手。有人赶紧去请樊九平到现场处理。
“赵家的羊坏了周家的地肯定要赔,周家先骂人也不对。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你们为这点事情吵,让乡亲们看笑话。”樊九平三言两语,让二人平静了下来。
“一个干苞谷棒能搓下3两苞谷,羊吃了154个苞谷棒,市场价是每斤1块钱,你算下需要多少钱,让他按市场价赔给你。”樊九平没有和稀泥,而是给出了非常公道的解决方式。最终,矛盾双方由互不相让到重归于好,在当地一时传为美谈。
不偏袒任何一方,凡事都说出一个“理”的处事风格,让樊九平成为当地群众眼中值得信赖的人。在农村做调解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路途远,有的耗时长,樊九平总是为他人着想,外出调解的交通费、伙食费都由自己负担,也不计较当事人的冷言冷语,这样“无偿”的付出也曾让樊九平的妻子颇有微词,“带孩子什么都是我一个人,他心里装的都是别人的矛盾,整天也不着家……”可是抱怨归抱怨,看着丈夫真心实意为这份调解工作付出时,这位淳朴的陕北女人还是选择挑起家庭的重担,默默支持丈夫的“事业”。
在家人的支持下,20多年来,无论田地、宅基地纠纷,还是婚姻、赡养、继承、财产分割等家庭矛盾,许多看似激烈的矛盾,樊九平都能很快化解。问到有什么诀窍,他笑着说:“解疙瘩嘛,无非是细心、耐心、用心、将心比心。”
2014年初,桥镇乡党委在桥镇村成立了“樊九平调解工作室”,这也是樊九平的第一个工作室。此后数年,甘泉县建成了80多个“樊九平式调解工作室”,培养出一批“樊九平式基层人民调解员”,他们植根群众、了解民情、善做思想工作,积极为群众“说大事、了小事、解难事”。
“能为百姓做点事,我踏实”
“我当了19年村党支部书记,最深的感受就是村民生活越来越好了。”作为村里的“当家人”,樊九平也给自己定了目标:不仅要解决村民的纠纷,还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桥镇村距离甘泉县城40多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456户1399人。全县土地以川道山地为主,究竟发展什么产业才能带领人民群众致富?樊九平与村委会一班人反复思考。2019年,经过调研,樊九平决定在村里建湖羊养殖场。桥镇村有养山羊的传统,但养湖羊还是头一次。“当时,村民们心里没底,大家私下议论纷纷,没人敢养。”樊九平说。
“怎么办?党员干部肯定要先带头啊!”樊九平介绍,在他的动员下,几名村干部和一名村民先行先试,带头苦干,第二年就见了效益,而且比养山羊效益更高。村民一看,纷纷发展起湖羊养殖产业。
不仅如此,作为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樊九平总是把党员做什么、支部干什么、群众要什么的问题放在心间,先后争取各类资金100余万元,改善提升了基础设施,并组织构建了以支部为中心、“东羊南蜂西菜北果”为产业布局的“一中心、四产业”发展格局,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村里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主导产业。
“现在村里矛盾越来越少,村风民风越来越好,群众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目前,桥镇村有1780亩果树,亩产值达5000元以上。202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83万元。”谈起村民们节节攀升的收入,樊九平满脸笑意。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樊九平认真履行代表职责,积极调研,听取民意,围绕农村发展和推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在樊九平看来,很多矛盾一开始很小,及时调解就可以避免民事纠纷转为刑事案件。“抓前端、治未病,对基层社会治理非常必要,要继续抓实、强化诉源治理工作。”因此,樊九平建议人民调解员发挥自身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与政法机关协调联动,主动参与矛盾纠纷化解。“这样不仅有助于深入推进基层诉源治理工作,也能够提升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真正做到为群众服务,就应该走到一线,走到群众身边。”今年全国两会一结束,樊九平就早早安排好了回到桥镇村的日程,对他而言,目前最紧要的就是把全国两会精神带给乡亲们。
“咱是老百姓的娃娃,什么‘樊公道’、全国人大代表,我还喜欢人家直接叫我的名字——九平,能为老百姓做点事儿,我踏实。”樊九平对记者说。(郝雪 周润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