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载橄榄绿到17年藏青蓝,用初心诠释担当
央广网西安8月1日消息 “人生半百,总要有坚持的东西,对我而言,一辈子坚守无非忠孝二字。”17年边防军营,17年公安警营,34年的风雨沧桑,在51岁的马亚俊口中却显得风淡云轻。
说起安康铁路公安处安康站派出所教导员马亚俊,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个身材壮实,皮肤黝黑,个头不高的汉子是个转业军人,满身透着军人的气质,1985年入伍,从新兵蛋子一步步成长为所在部队的副营长,2002年从警,从基层民警逐渐被提拔为大站派出所的所长、教导员。不少人佩服他的拼搏进取,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坚守一辈子的忠孝担当。
从父愿:赤胆忠心描绘出最好的军功章。
“一开始从军,只是为了自己的父亲。手握钢枪戍边防是父亲一辈子的心愿。”因为父亲的一句话,1985年10月,刚满18周岁的马亚俊带着青春的向往,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父母,踏上去往新疆伊犁军营的列车。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一离开就是17年。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刚入伍的生活很苦,马亚俊从小生活的陕南安康与新疆伊犁气候差异极大,加上部队的长期艰苦训练,嗓子哑了几天说不了话,皮肤干裂得厉害,马亚俊却始终咬牙坚持。身在军营的他敢打敢拼,由于日常表现出色,业务技能突出,很快被提升为所在班的副班长。
入伍第二年,在一次排爆演练中,马亚俊带着班内的战友进行训练,一位士兵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将爆炸物在自己身边引燃,情况十分危险,马亚俊眼见爆炸物即将引爆,他一个箭步急冲上去,将战友扑倒在地,随即爆炸物在几米外爆炸,战友安然无恙,马亚俊却因此受了不小的伤。因为这次英勇表现,还是新兵的马亚俊第一次被授予了三等功。
报国恩:是部队培养了我,我得回去。
回忆自己的军旅生涯,在老马心目中,最纠结的莫过于是1989年的一次选择。在入伍的第三年,马亚俊由于在部队期间学习勤奋,表现突出。当时21岁的他通过军校招考,考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沙工程兵学院。从西北边陲到祖国腹地求学,知道机会来之不易,马亚俊特别珍惜在校的学习时光。两年学习期满,他以所读课程全优的成绩赢得了学校老师的青睐,毕业时老师专门为他争取来一个留校任教名额,劝他留在长沙,马亚俊却心念着新疆的老部队。学校老师甚至发动他在长沙认识一年多的安康老乡兼女友张燕一起劝说他,马亚俊却说:“当兵就要当能真正护卫边疆,流血流汗的兵!”
一句话说服了女友,也说服了学校老师。就这样,1989年9月,马亚俊再次回到了新疆伊犁的老部队,这一回来又是12年。当时从陕西安康到新疆伊犁,交通极其不便,马亚俊每次探亲回家,要先后换乘闷罐子车、火车、汽车等四五种交通工具,光在路上就得走一周时间,一年仅有的一个月探亲假,一般时间都在路上,马亚俊却这样坚持了17年。
尽孝心:家人需要我,我想转业。
一年将夜近,万里未归人。在长期坚守边疆的日子里,马亚俊心中最牵挂的无疑是家中的父母妻儿。因为心倾马亚俊的满心赤诚,毕业后女友张燕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了陕西安康,成为相夫教子的军嫂,这也是老马能在部队坚守多年最坚强的后盾。但就在2002年,马亚俊60多岁的老父亲患病长期卧床,需要人照顾,儿子也才刚刚7岁,离不了人,妻子边上班边带娃根本忙不过来,本就体弱多病的老母亲也自顾不暇。心忧家人的老马尽管挚爱着军营的一草一木,但却不得不选择提交转业申请。
“父亲从小教育我做人要守忠孝,在部队这些年我为国尽忠,现在家里需要我,我必须回去尽孝。”2002年7月,马亚俊的转业申请得到了组织的批准,他转业回到陕西安康,成为安康铁路公安处安康站派出所的一名普通民警。虽然离开了戎马多年的部队,能进入同样纪律严明的警营,还能兼顾在家卧床的父亲,对马亚俊而言已经是最好的选择。
从警路:无悔初心,守望藏蓝。
加入公安工作以来,马亚俊前后在万源站派出所、安康站派出所当民警。由于工作期间表现出色,2006年他被提拔为安康站派出所副所长,2008年又调至镇安车站派出所担任所长。在担任所长期间,他事事冲锋在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全所民警将这个西康铁路线上不起眼的三等小站派出所建设成为西安铁路公安局警营文化示范点。
如今的马亚俊作为安康站派出所的教导员,是派出所民警的贴心人,大家伙有啥忧心事烦心事,都喜欢找他聊聊。因为长期作为基层带兵人的老马不仅有着部队的雷厉风行,更有作为一名长者的体贴与宽厚,能设身处地得为大家着想,排忧解难。
“做警察就要对得起这身警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正是怀着这样的态度和信念,从一袭橄榄绿到一抹公安蓝,马亚俊始终保持着在军队中敢打敢拼的作风,不忘军人本色,更牢记公安使命。从警以来,马亚俊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6次,受到个人嘉奖10次,连续5年被评为全局优秀党务工作者,用切切实实的行动践行了一名老兵的初心和担当。(陈思原 郝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