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最美司法员”王联花
2005年5月,王联花被任命为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司法所所长。这个仅有3名干警、两间房子的“小”司法所,承担着15平方公里、8个社区、191个单位、15.4万人口的法制宣传、社区矫正、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等重任。十多年来,王联花走遍了辖区的角角落落,主持调解637起矛盾纠纷,成功率达98%;参与普法宣传161次,举办法制培训班86场,印发普法资料50多万册;累计帮教社区矫正人员116人,无一脱管、漏管。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司法员的责任和担当,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
每项工作都要高质量完成
上任伊始,有人看王联花一年四季早出晚归,就劝她抓住重点,有些工作只要应付过去,不出“乱子”就行。王联花说:“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是重点,都必须高质量完成。”她建立了年度目标清单制,虽然工作千头万绪,但每一项都尽量细化到目标、时间、地点、内容、措施、标准。达到标准就消号,没有完成的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有的甚至要调整方案,从头再来。王联花常对工作人员讲:“我们不能怕困难,见了困难绕道走,长期以往,问题成堆,就会积重难返。”2015年宝塔区司法所被司法部评为“全国先进司法所”,王联花说:“我感到更多的是压力和责任,随时接受更严峻的挑战。”
没有融化不了的“坚冰”
对于社区矫正工作,王联花一直说,要一人一策,因材施教,只要帮教工作到位,就没有化不开的“坚冰”。
78岁的社区矫正人员刘某,4级残疾,又患高血压、心脏病、肺气肿等多种疾病。老伴早年去世,子女不在身边,孤身一人租住在一个旧窑洞里。王联花走访得知后,给刘某在菜市场协调了一个百货摊点,并给他买了手机,上下班经常到刘某的摊点去看看,问他有没有困难,逢年过节给送米、面、油,协调社区给他办了低保,每年都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开展献爱心活动,只要民政部门有救济款项,她都帮刘某去申请。不到半年,老刘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主动汇报思想,对其他矫正人员也起到了带动作用。
35岁的社区矫正人员牛某在关押期间,妻子离婚,4岁的儿子靠他70多岁的老父亲照料。他因故意伤害赔偿,家里又欠了4万多元外债,牛某情绪低落。王联花制定了针对性矫正措施,经常以拉家常的方式了解其家庭情况、生活情况;在公益劳动和学习培训活动中,把牛某和性格开朗的矫正人员分到一个组,并主动协调让牛某的儿子上了幼儿园,一家三口都吃上了低保,还在延安新城工地给牛某找了份工作。从此,牛某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积极接受改造,工作卖力,得到了好评。
这几年,先后有20多名社区矫正人员在宝塔区司法所的帮助下,浪子回头,成了社会有用人才。他们有的成了企业技术骨干,有的办起了自己的公司,有的考上了大学。王某某被判缓刑后,父母和他断绝关系,不让回家。王联花和同事们多次上门,说服其家人,并根据他的特长,为他在一家建筑公司谋到一份工作。王某某努力钻研业务,半年后,在王联花的支持和协调下,王某某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带领一批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和社区矫正人员创业致富。
忠诚是动力之源
有一次记者问王联花,你工作的动力是什么,王联花的回答只有两个字“忠诚”。她说:“对党忠诚,就要履行好职责。”
普法宣传是司法所的职责。刚开始组织法律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时,企业怕影响生产、学校怕影响课程,有的社区也是推三阻四,王联花好不容易组织了一场普法讲座,效果也不理想。她总结经验教训,请人把违法案例写成小品、相声、陕北说书等,每演一个节目,她从法律角度作点评;为了给学生上好法制课,她多次到看守所和失足少年面谈、收集资料。几年下来。她的普法宣传成了品牌节目,不少企业、学校、社区主动来请她讲课,有两个节目还登上延安市春节晚会的舞台。
在民事调解中,王联花在实践中练就了独特的本领。有时候当事人双方争持不下,王联花能迅速捕捉到要害和关键,通过讲案例以案说法,化解双方积怨。但有时遇到双方情绪失控,可能发生过激行为时,她都会果断出手制止。近年来,她为农民工讨薪10多次,涉及金额30多万元;她阻止群体纠纷事件20多起,曾被误伤过,最严重的一次头部被木棒击中,当场晕倒,伤口缝了7针。但无论有多少困难和危险,她从没有退缩过。
近年来,宝塔区司法所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司法所”、省级“规范化建设示范所”、省级“标准化调委会”,她本人多次受到省、市、区的表彰奖励,2017年,王联花获得“三秦最美司法员”荣誉称号。她说:“组织的肯定,更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更坚定了我对党的忠诚。”
本报记者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