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防控网络 绘就平安蓝图——延安市宜川县公安局创新机制践行“枫桥经验”工作纪实
进入新时代,宜川公安如何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宜川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荆永恒说:“要充分发挥公安主力军作用,积极调动群防群治力量,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围绕改革驱动、创新引领,以种好责任田的理念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着力推动警力向派出所下沉,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前移,探索一条适应宜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共建、共治、共享县域社会治理之路。”
“夜间大巡防”+“三警联动”,筑牢社会治安铜墙铁壁。
近年来,宜川县公安局不断推进从“汗水警务”向“智慧警务”转型升级,加快“雪亮工程”建设进度,视频监控由城区重点部位向各大场所、店铺和农村延伸,城区主要部位、路段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
为进一步推进平安创建,宜川县公安局推出了“夜间网格化大巡防机制”,将城区划分为9个网格,将警力分组编队,每日夜间由局领导分头带队,深入网格区域进行巡逻,进一步提高见警率、管控率,有效震慑违法犯罪活动。
10月1日,黄河壶口瀑布迎来客流高峰。为了确保游客安全有序参观游览,宜川县公安局及时启动“三警联动”应急响应机制,巡警、治安警和交警三警联动在县区主要街道、路口,对过往车辆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为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快速反应能力,提高警务效能,在重大节点,我们多次组织巡警、治安警和交警开展联合行动,严厉打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严查安全事故隐患、严控重点车辆。”宜川县公安局政工室主任李江龙说。
“一村一警”,筑牢基层防线,让“警务”更有温度。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不用我跑路,也不用我费心就拿到了户口本。”9月28日下午,手里捧着崭新户口簿的袁刚子脸上笑开了花。
袁刚子家住宜川县丹州街道甘义沟行政村,由于常年在外打工,在全村进行二代身份证联网核查时,他的户口被漏登,成了“黑户”。今年,宜川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社区民警在摸排走访中,了解到在县城打工的65岁老人袁刚子,因未登记户口,导致无法办理合疗等情况后,社区民警李文静多次前往袁刚子打工砖厂和户籍所在地进行走访核查,最终查证落实了袁刚子个人的户籍信息,并为其办理了户口本。
这是宜川县公安局推行“一村一警”长效机制的一个缩影。宜川县公安局抓住“以民为本”这一根本导向,借鉴“枫桥经验”,结合“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全力推进“一村一警”长效机制,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确保这一机制落到实处、做到深处、抓在细处。
截至9月底,宜川县公安局通过“一村一警”共采录基础信息5200余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63起,开展法律宣传170次,提供便民服务422次。宜川百姓亲切地称民警为“村警”,对“村警”的工作认可率达97%以上,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达98%以上。
“公安+N”,联动调解融情、法、理于一体。
3月20日一大早,宜川县公安局秋林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宋家村俩村民发生纠纷,希望派出所能够出警。事情起因是村民宋某与邻家果园紧挨,宋某家的苹果要运送出去,必须经过邻家的果园,而果园内又没有道路,宋某运送经过时不仅要占邻家的地而且会伤及其苹果树,双方因此发生矛盾纠纷,虽经村委会多次调解但问题仍未解决。
面对这一情况,秋林派出所所长王晓杰决定,立即启动“三级联调”调解机制,由宋家村村委会、秋林镇政府和秋林派出所三方组成调解小组,前往双方当事人家中进行调解,通过村委会讲情理、镇政府干部讲道理、派出所民警讲法理的调解方式,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耐心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并签订了调解协议书。
王晓杰介绍,“三级联调”机制是在县局推行“公安+N”联调机制的基础上,秋林派出所结合辖区实际探索创新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由“政府包村干部、基层‘两委’成员、派出所民警”三方组成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小组。基层干部讲情理,以情感化,充分发挥同村邻里关系进行说服;政府包村干部讲道理,以理服人,从社会规范、道德规范上进行疏导;派出所民警讲法理,重在以法说事,从法律法规上进行教育。
据了解,宜川县公安局自“公安+N”联调机制建立以来,全县累计化解各类疑难复杂矛盾纠纷30余起,做到防范在前、化解在早、处置在小,以实际行动促使“枫桥经验”在宜川公安落地生根。
(王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