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接地气” 扎根基层护安宁

汉江,由西向东横贯“朱鹮之乡”洋县。汉江中心人民法庭就坐落于汉江江畔,因汉江而得名。

6月14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汉江上,波光粼粼。汉江南岸,位于汉中市洋县磨子桥镇的汉江中心人民法庭里,法官干警们开启了一天紧张而忙碌的工作。

一大早来登门的,是一起已达成初步调解协议的劳务纠纷的当事人。“按咱之前说好的,这是3.2万元赔偿金,您收好。这事就算了结了。”经过又一番苦口婆心的释法明理后,法官组织双方签字确认,并现场向伤者母亲转交了赔偿金。

“法庭真是替咱老百姓省了力也省了心。我们没出一分钱、没跑一步冤枉路,就把事情解决了。”赔偿款如数到手,伤者母亲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她握紧法官的手,不住地感谢。

作为洋县人民法院7个派出法庭之一,汉江中心人民法庭下辖磨子桥、黄家营、黄安、黄金峡4镇及1个移民社区,是636个村民小组10万余名乡亲们“家门口”的法庭。

汉江中心人民法庭是全省第一批“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之一。庭长梁轩介绍,这几年,汉江中心人民法庭充分利用人民法庭深入基层、直面群众的优势,紧扣群众需求,不断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路径,推行以“前端预防治理,中端多元解纷,末端案结事了”为内容的“分层过滤、三端共治”解纷工作法,推动各类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萌芽。今年以来,汉江中心人民法庭诉前调解成功100余起纠纷,诉前调解成功率65%以上。

洋县县委常委、磨子桥镇党委书记刘一叶介绍,如今在磨子桥镇,各村和社区的网格员每天都会对矛盾纠纷和重点人群进行排查。一旦发现问题,就会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工作群进行反馈,由基层干部及调解员先行开展调处工作,让矛盾在源头得到化解。对于无法就地化解的矛盾纠纷,各村和社区每周进行汇总上报,镇上进行统一研判后,依托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的联动调解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调解,通过分层过滤、梯次化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调解过程中,法官会通过精准指导或普法等方式全程参与,确保矛盾纠纷及时得到实质性化解。

作为法院在基层治理中的前置阵地,人民法庭处在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前沿。其职能作用的发挥,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营造公平正义法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这两年,我们的收案数呈下降趋势,有很多矛盾纠纷在基层就被妥善化解了。”6月21日,洋县人民法院院长舒胜介绍,近年来,洋县人民法院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抓手,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职能作用,推动各基层法庭有效依托“乡镇—法官”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相结合的多元解纷模式,将司法解纷和服务的触角延伸到镇政府、村委会、村调解委员会、村民小组等基层治理末梢,持续推进诉源治理走深走实。

“人民法庭和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共同发力,真是给我们解决了大麻烦!”不久前,洋县缙颐香庭小区物业与小区200多户业主有关物业费的纠纷,通过洋州人民法庭诉前调解对接机制得到妥善化解。

“要是没有调解,直接打官司,这事儿还不知道会发展成啥样。”物业公司经理李莹说,在洋州人民法庭和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的共同推动下,物业和业主之间的对立情绪得到了极大缓解。目前,已有近200户业主交了物业费。

“对当事人来说,节省了诉讼成本、缩短了维权周期。对法庭来说,减轻了审判负担,节约了司法资源。”洋州人民法庭庭长马忠成说,“借助行业调解组织的力量阻止200多起物业纠纷进入诉讼程序,可以说是‘四两拨千斤’。”

洋州人民法庭是城区法庭,辖区面积较大、受理案件类型复杂多样,法庭目前有4名员额法官。为了进一步深化诉源治理,更好助力基层治理,洋州人民法庭坚持“抓前端、治未病”,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主动对接辖区基层解纷力量,探索引进特邀调解员入驻法庭,不断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2023年4月,洋县人民法院与洋县房管局建立诉前调解对接机制,设立了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化解县域内物业矛盾纠纷。洋州人民法庭参与指导具体调解工作,旨在凝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力量,通过“法院+行业”诉前调解模式,将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

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调解员肖敏告诉记者,从设立至今年4月,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在洋州人民法庭的指导下,已成功在诉前化解各类物业纠纷200余起。(记者 陶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