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12月1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会议在中央政法委机关举行——首期政法工作创新交流会。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变为现实?

导语

  市域社会治理做得怎么样,事关顶层设计落实落地,事关市域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12月1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会议在中央政法委机关举行——首期政法工作创新交流会。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变为现实?

  会上,6家市级单位做了发言,深挖地方亮点特色,有红墙下的身影,有雷霆般的速度,有兴利除弊的村规民约……

  为大家第一时间奉上其中5家发言——

  北京市西城区委政法委

 

  牢固树立“红墙意识”

  推进首都核心区社会治理现代化

  北京市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党和国家首脑机关所在地,是国家政务活动、国际交往的重要承载区,区位特殊,责任重大。西城区党政机关、街道社区、广大群众自觉践行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的“红墙意识”,将“红墙意识”扎根思想深处,体现在行动之中,有力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2005年至2016年连续三次获得“长安杯”,2017年综治考核位列北京市第一名。

 

  01

  全面实施“长安行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为党中央站好岗、放好哨

  把确保政治中心区绝对安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万无一失、滴水不漏”的标准,最大限度织严织密防控网络,最大限度消除各类风险隐患。从2017年起,西城区启动实施“长安行动”计划,区委政法委具体统筹,全面推进“政治安全、社会稳定、公共安全、基层基础、科技信息化装备”五大体系建设,新增软硬件投入5亿元,推动落实18项行动、70项具体任务。把政治中心区常态化防控作为重中之重,优化警力部署,完善防控机制,整合各类专群力量,强化联值联守联动;深化科技应用,加强物联网、人流监测、人脸识别等智能技术布建使用,提升精准查控效能。

  02

  创新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城市基层治理的能力水平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任务繁重,但普遍存在着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基层职能不实、力量不强,“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矛盾。北京市积极探索“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创新街道统筹的联合治理机制,推动管理、服务、资源下沉到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在大街小巷筑牢维护和谐稳定的基石。

  一是促进治理协同化。建立“吹哨报到”事项清单管理机制,梳理出8类37个项目清单,逐一明确报到主责部门和牵头处置方案。街道工委书记、社区党组织书记、街巷长三级“吹哨”,区级部门、街道科站队所和社会单位等多方“报到”,并由街道、社区对有关单位评议打分。建立街道实体化综合执法平台,公安、城管、工商、交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派员常驻,加强了属地化管理力量。

  二是促进治理扁平化。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街道各类机构进行通盘调整、综合设置,构建形成“一委七办三中心”的大部制格局(“一委”是街道纪工委;“七办”是综合办公室、党群工作办、平安建设办、城市管理办、社会建设办、民生保障办、地区协调办;“三中心”是党群服务中心、全响应街区治理中心和市民服务中心)。明确赋予街道综合指挥权、决策建议权、考核监督权、干部任免权、准入审核权、财政自主权6项权力,做实做强街道职能,做到赋实权、真管事。

  三是促进治理信息化。在全区推广“数字红墙”经验,推进街道大数据中心建设,按照“一张底图、六大基础应用”的要求,使用统一的空间地理信息底图,将街道范围内相关数据叠加到“一张图”上,建成全响应的社会管理协同平台,目前有11个街道已建成或正在建设大数据中心。

  03

  坚持“民心深处筑红墙”,汇聚共筑平安的强大力量

  身在“红墙”边,朴素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让西城人对党中央无比热爱。新时期,我们大力弘扬和践行“红墙意识”,进一步激发西城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

  深入开展“进千门走万户”活动,实施“民生工作民意立项”机制,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今年以来共走访居民和驻区单位10.6万次,收集问题建议5.2万余条,已解决3.9万件;重点推进了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45个项目,广大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积极投身共建共治。

  “西城大妈”是西城区的一张闪亮名片,我们充分发挥品牌引领效应,深化平安志愿服务,完善规范化管理,在职责任务、勤务标识、控点力量、培训制度、突发处置和慰问激励等六方面明确制度标准,培育一批平安志愿服务特色团队和项目,在应急防火、养老服务、防恐维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西城大妈”实名注册人数达8.2万。2015年以来,提供各类违法犯罪情报3万多条,涉恐线索1千多条,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6000余人,成为护一方稳定、促一方发展的重要力量。

 

  辽宁省大连市委政法委

 

  打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升级版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大连

  近年来,我们以“大连会议”为新的起点,着眼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化体制机制,创新方法手段,推动治安防控体系提档升级,连续三届荣获“长安杯”。

  01

  精准定位,统筹构建治安防控新格局

  我们着眼“与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相适应,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的目标,把治安防控体系统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落实《大连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逐步构建起全域覆盖、立体防控的新格局。

  一是以战略思维织密“八张网”。以“四化”为方向,在全国普遍建立“五张网”的基础上,增加了矛盾纠纷、沿海口岸、公共安全三张防控网,通过优化布局、织密网络、重点建设,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八张网”,确保各类治安要素全部纳入体系之内,实现全方位有效管控。

  二是用项目牵引补齐“三个短板”。始终把合力不强、活力不足、效率不高作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急需补齐的三个短板,坚持在完善一体化运行机制上用实劲、出真招,相继启动并持续推进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基层基础建设等68个重点项目,有效推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

  三是靠健全机制强化“第一责任”。将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健全完善责任机制,常态化落实警示、约谈、通报、挂牌整治和“一票否决”等综治手段,先后取消3个地区年度平安建设评先资格,对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压实了“一把手”治安防控责任。近年来,全市基本构筑起以“三横八纵两边”为骨干的全时空立体化防控网络,形成了1分钟见警、3分钟处警、5分钟应急处置的全城封控效能,保证了中朝最高领导人在大连会晤、夏季达沃斯论坛等重要大型活动绝对安全。

  02

  升级标准,积极培育治安防控新品牌

  我们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平安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提升标准,丰富载体,培育品牌,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平安新产品。

  一是重拳出击解“忧心”。坚持以人民群众意愿为最大公约数,每年初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人民群众忧心、烦心、闹心的社会治安问题,把排在前三位的及时纳入重点整治清单,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近年来,通过开展电信网络诈骗、老年人保健品违法宣传营销、校园欺凌及周边乱象、涉毒违法犯罪等集中整治行动,为群众挽回电信网络诈骗经济损失4600万元,打掉保健品违法犯罪团伙16个,整治校园周边治安乱点5082处,青少年涉毒案件同比下降48.96%。

  二是深化创安保“安心”。推进平安创建向基层延伸、向网格拓展,深入开展“六级平安联创”活动,持续推动平安进社区、进村屯、进网格、进楼栋。近年来,全市持续开展“特色品牌创建”“星级平安小区创建”“幸福村居创建”“平安网格创建”等一系列特色创安活动,实现创建全覆盖,真正把平安送到了百姓身边。

  三是化解矛盾促“顺心”。全面开展“四级书记抓信访”,推行矛盾化解“问题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落实化”三步工作法,有效化解了一大批困扰多年的“骨头案”。持续发力医疗矛盾纠纷、诉调对接、物业管理纠纷调解三大中心建设,全面启动“一社区(村)一律师”工作,着力培育“品牌调解室”“金牌调解员”,全市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03

  创新手段,着力提升治安防控新效能

  我们着眼提高预测预防预警各类风险能力,坚持以智能化为方向,持续强化科技支撑,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能力。

  一是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发挥“雪亮工程”在侦查破案、决策指挥、治安防控、应急处置、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强大优势,派出所、中心警务室、社区网格全天候开展“三级巡防”,在重要敏感节点预警各类重点人员,发生在居民身边的可防性案件大幅下降,特别是命案发案连续12年下降,降幅达到70%。

  二是全面推行“网格+警务”社区治理模式。按照“一区一警全到位,兼职职务全到任、同址办公全进驻、基础力量全整合”的要求,先后选派1235名民警、1574名辅警进驻社区、下沉网格,及时掌握处置社情、警情、案情、舆情,夯实了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三是探索构建“综治中心+”平安服务体系。以综治中心为依托,积极构建城乡社区治理“区块链”工作体系。全面推行“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下沉服务职能100余项,每年处理各类诉求4万余起;全面推行“综治中心+平安志愿服务”,网上招募平安志愿者30余万人,每天为市民提供500多个服务项目;全面推行“综治中心+便民服务”,实施一个窗口受理、一个平台处置、一套制度运作,人民群众一次走访、一键联通就能享受到“一揽子”服务。

 

  上海市金山区委政法委

 

  聚焦精细化 狠下绣花功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取得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近年来,金山区发扬绣花精神,坚持以基层党建为统领,以网格管理为基础,以科技应用为支撑,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连续2届获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连续8年公众安全感满意度名列全市前茅。

 

  01

  以基层党建“穿针引线”,破解人员资源整合难题

  绣花绣得怎么样,“穿针引线”是关键。我们坚持党建引领,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心骨”。

  一是将党支部建在各级综治中心。在区委的领导下,创设全市首家综治社会组织并入驻区综治中心,建立综治社会组织党支部,隶属区委政法委党总支;街镇综治中心全部建立党支部,综治、维稳、信访、司法等常驻部门党员组织关系隶属综治中心党支部;村居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居综治中心主任,公安社区民警兼任村居支部副书记。党支部建设的全覆盖,有效促进了三级综治中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往一处做,推动了综治中心人员从“一起办公”向“一体办公”深度转变。

  二是将每个党支部建成战斗堡垒。建立综治中心“党支部战斗堡垒指数”“党员先锋模范指数”考评机制,开展“建功立业升级版平安金山”团体技能竞赛、“双十佳”政法综治干部评选、优秀基层综治党组织创建、村居综治中心“效能化指数”考评等活动,形成“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开展常态化“零距离、面对面、心贴心”走访服务,综治中心党员下沉到“聚心堂”“巷邻坊”“事合院”等党建服务点,“党建+平安”进宅基、埭头、楼宇,打通了政法综治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形成了“老娘舅屋里厢”、人民调解“出诊法”、“村村有顾问 事事依法行”等金山特色的群众工作品牌。

  02

  以网格管理“加密针脚”,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

  密实针脚,是绣花的基本功。我们在城市网格综合管理上下足功夫,密实基层社会治理“针脚”。

  一是织密全科网格体系。全科网格,是将全区村居社区清晰地划分为1344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个服务团队责任包干,将群众工作延伸到最末端。同时,建立“网格长+网格督查员+专职网格员+兼职网格员”的全科网格员队伍,明确平安网格巡查7大类33小项任务清单,执行统一规范的案事件上报处置、派单督办、结果反馈的工作流程,实现了“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今年共发现处置案事件67200件,其中平安建设案事件18823件,处置率达100%,实现了“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

  二是激发网格队伍效能。针对网格工作不主动、评价不精准、考核激励不配套等问题,实行网格督查员实时提醒、每日通报、每月考核制度,督促专兼职网格员履职;制定专职网格员星级评定管理办法,参照社区工作者待遇,建立“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大幅提升专职网格员收入水平;为专职网格员配备工作六件套,开展网格知识大比武、技能大比拼,提升网格员履职能力;制定兼职网格员服务积分管理办法,为兼职网格员购买人身意外险,建立群防群治奖励基金,调动工作积极性。2015年以来,54名优秀专职网格员被选举进入村居两委班子,576名专兼职网格员被表彰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和治安防范积极分子,“有事就找网格员”逐渐成为群众的一种习惯。

  03

  以科技应用“提升绣功”,倍增城市管理服务能级

  绣花借助一定科技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效果。我们抓住“雪亮工程”“智慧城市”建设契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一是“社区大脑”提精度,数据跑腿多了,大家跑腿少了。去年以来,共投入3.2亿资金,用于293个社区智能安防建设,统一开发建设社区智能安防平台,搭建“数据资源池”,汇集用水、用电、医疗等社会信息资源和智能前端设备采集的信息资源,与公安数据中心连接。安装人脸、车辆识别等前端装置,如同“眼睛”“鼻子”遍布社区,前端感知数据实时上传到“数据资源池”并进行比对,社区重点人员、异常车辆等预警信息推送至社区民警的手持警务终端。居民家庭设置二维码门牌,与实有人口库关联,民警、外口协管员扫码可知居住人员基本情况,居民扫码可了解社区治安状况、“一键报警”等内容。去年8月,我区社区民警走访扫码时,发现一出租屋租客很少出门、情况反常,遂作为线索展开调查,迅速挖出并破获一起大型传销案,101名传销人员落网。今年以来全区“110”报警数、接报违法犯罪案件数、盗窃案件数同比分别下降10.8%、6.2%、13.8%。

  二是“线上服务”提速度,群众上网多了、上访少了。以“平安金山”微信公众号为依托,打造集“我要办理、我要查询、我要反映”于一体的线上服务综合体,建立“反映受理——研判处置——反馈评价”工作闭环,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同时也有效拓宽了群众举报治安问题、反映利益诉求、行使监督权利的渠道。今年以来共接受投诉、举报、咨询64.6万人次,群众到镇上访、到区集体访量同比分别下降16.6%和26%,全区214个村居127个“零上访”,最大限度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江西省赣州市委政法委

 

  从“心”入手 以“防”为主

  在补齐社会治理短板上求实效

  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转型,人们心理压力增大,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的人员逐步增多,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个人极端案事件成为影响社会安全的突出因素,也是社会治理亟需补齐的短板。按照中央政法委部署,我市将心防体系建设作为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从“心”入手,以“防”为主,有效降低社会风险,保持了社会安定有序,连续六届评为全国综治优秀市,连续四届获得综治“长安杯”。

 

  01

  构建心防体系,提升工作推动力

  针对心理行为异常人员增多的情况,我们积极探索构建心防体系,下大力气强保障、搭平台、建队伍,推动心防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工作推进一体化。市委、市政府将心防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推进,列入平安建设、文明创建、法治建设同步考核,先后出台心防体系建设规划等15个政策文件。市本级每年安排专项经费300万元,县(市、区)此项经费均在50万元以上。

  二是平台运行实体化。县乡村综治中心建立心防工作区,内设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情绪宣泄室等;在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信访接待场所、社区矫正中心、强制戒毒所以及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妇女儿童之家等,建成3150个心理服务场所;设立心理援助热线,投资700万元建设“心理梦幻工厂”,心防工作平台实现全覆盖。

  三是队伍建设专业化。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协会,县(市、区)成立分会。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至少配备1名心理健康教师;公立医疗机构至少配备或培训1名精神卫生医生。同时,引导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社工和志愿者参与心防工作。目前,全市组建1.16万人的心理服务专业队伍,确保心理服务及时快捷无死角。

  02

  聚焦心防对象,提升风险防控力

  特殊人群是诱发社会风险的高危人群,其心理问题是影响社会安全的突出问题。我们将特殊人群作为心防工作的重点对象,筑牢心理防线,有效防控特殊人群因心理问题可能引发的风险。

  一是全面筛查识别。组织心理专家、乡村干部、公安民警等,从特殊人群中筛查出具有心理风险的人员,逐人建立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提供心防服务。

  二是分级预警防范。根据特殊人员的现实表现、行为特征、社会危害程度等,逐人评估出高、中、低三个心理风险等级,及时作出一、二、三级预警,组织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危机干预和预防处置工作。2017年以来,全市各级实施心理预警715次,有效预防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事件521起。

  三是精准关爱帮扶。根据不同对象,组织安排精神卫生人员、心理咨询师提供“个性化”心理疏导服务,实现特殊人员心理关爱无盲区。将2.32万户特殊人群贫困家庭列入精准扶贫对象,干部结对帮扶,既精准施策脱贫,又提供心理服务,增强其生活自信,防止因贫引发风险。市财政每年兜底3000万元,实施贫困家庭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救治。在全国率先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奖监护机制,对监护责任落实好的,每年奖励监护人3000—5000元,并对协助监护的村(居)干部奖励600元,全市每年兑付奖励资金2200余万元。2017年,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致人死亡案件比2010年下降93%。创办江西首个公办专门学校——赣州十一中学,对问题青少年开展义务教育、法治教育、心理矫治和生活帮扶,五年来共矫治1692人,问题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大幅下降。

  03

  用活心防手段,提升矛盾化解力

  小纷争、小事件、小案件处理不好,极易引发社会稳定大问题。我们灵活运用心防手段,全市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保持在98%以上,“民转刑”案件同比下降65%。

  一是抚平心态促和谐。通过心理知识宣传、典型案例展示、举办专家讲座等形式,深入开展心理科普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活动,组织心理专家对矛盾纠纷多发地区开展“点对点”服务。今年以来,共举办中高考学生及家长、机关和扶贫干部、基层群众等心理科普讲座2300余场次,受益人次达260万,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矛盾纠纷发生。

  二是疏导心理止纷争。赣州95%的人口是客家人。客家人注重家族关系、宗族利益,由此引发的宗祠坟地、土地权属、家庭邻里等纠纷占总量的55%以上。我们发挥客家人重情理、讲道理、论法理的优势,启用乡贤能人,成立“老师傅”“老娘舅”“老表哥”等乡土调解队伍,以“请吃茶”“ 心交心”“屋场说理”“亭下说事”等方式,将心理疏导的科学方法与重情崇礼的客家传统运用到婚姻感情、赡养抚养、财产继承、宗族邻里等常见纠纷化解中,实现“小事不出家门、大事不出村门、难事不出乡门”。

  三是解开心结化积案。针对全市111名性格偏执、言行极端、风险等级较高的信访积案当事人,建立“七帮一”(一名县领导、乡镇领导、村干部、律师、心防专家、心防志愿者、政法干警)个案化解机制,实行“一案一策”,采取心理疏导与释疑解惑相结合、心理服务与法律服务相结合、危机干预与风险防范相结合、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式,推动91件疑难信访积案当事人息诉息访。

 

  云南省玉溪市委政法委

  坚持党建引领

  充分发掘基层自治新动能

 

  玉溪市地处滇中,享有“一地四乡”(生命起源地、聂耳故乡、云烟之乡、花灯之乡、高原水乡)的美誉。近年来,针对基层治理中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社会自律规则完善不够、多元治理主体参与不够等问题,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树牢民本理念,积极探索民主开放包容的市域善治新路子,激发了基层社会治理内生动力。2017年荣获“长安杯”,今年被列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

 

  01

  以党群服务中心凝心铸魂,打造基层自治新平台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党建统领这个政治优势的重要抓手。市委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见》,以党群服务中心红色阵地群建设为依托,使基层治理中党的形象“亮起来”、党的凝聚力“强起来”。

  让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有标”。按照示范街道“八有”和示范社区“八化”标准,强化资源整合,完善功能布局,建成党群服务中心64个,其中街道不少于1000平方米,社区、工业园区、商务楼宇、居民小区等不少于400平方米。

  让党群服务中心活动“有料”。强化政治功能与优化为民服务并举,开展社区党建“十个一”活动和“爱心助餐”“社区文体汇”等接地气、有内涵的群众服务项目。全市3500余个党支部在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主题党日活动2万余场次、公益活动2.2万批次。

  让党建网格和综治网格“两网合一”。政法、组织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将全市703个村(社区)划分为6690个网格,推行“县区—街道—社区—网格—楼栋”五级治理模式,同步建立“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服务网络,将党群服务延伸进网格,实现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联建双推”,为和谐社区、平安小区、平安单位创建奠定基础。

  02

  以村规民约修订兴利除弊,重塑基层自治新规则

  村规民约是乡土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的具体体现。玉溪市村级集体经济水平居全省前列,但多年来,由于村规民约不同程度“带病运行”,外嫁女等“保留户口”人员待遇问题诱发大量矛盾纠纷,成为影响市域和谐稳定的“痛点”。为此,我们积极推开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

  紧紧抓住协商民主这个基本方法,坚持依法依规、严格程序、民主协商,组织宣讲小分队进村入户释法明理,召开村组会议、户代表会议民主讨论表决,做到“三示三认可”,即制定前告示、有疑问明示、制定后公示和党委政府、法制部门、人民群众认可,让依法办事的种子播进村规民约。群众参与率和通过率均达到90%以上。

  紧紧扭住维护群众利益这个“牛鼻子”,聚焦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的重点难点,制定婚丧嫁娶等情形“成员自由进出、权利义务挂钩、收益高低搭配、待遇逐步稳定”的办法,确保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稳定性和增减灵活性。截至2017年底,99%“保留户口”人员的资格待遇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紧紧扣住移风易俗树新风这个重要着力点,既充分考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做到一村一法、不搞一刀切;又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破除陈规陋习,倡导崇德向善,厚植淳朴民风。红塔区小石桥乡彝族群众祖辈沿袭的病愈出院、乔迁、升学等大宴全村的“瞧背啰”旧习被取消。

  03

  以社会组织参与扩能增效,培育基层自治新主体

  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政法综治部门着眼社会治理新情况,探索引导支持新路子,让基层社会组织的微治理释放大能量、促进大和谐。

  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骨干作用。以工青妇、科协、残联、红十字会等为龙头,动员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履行社会责任。在抚仙湖生态移民搬迁中,市委政法委牵头综治、信访、工青妇、残联等力量,成立“仙湖卫士”工作室和社区议事调委会,帮助群众算清生态、经济、搬迁“三笔账”,仅用64天就完成6000多人的整村搬迁任务。

  发挥非公经济组织自律作用。推动综治工作进入非公经济组织,成立民营企业维权委员会和律师服务团,在创建平安企业的同时,积极参与辖区社会治理。针对物流行业安全监管难题,综治部门牵头推进平安智慧物流创建工作,由企业出资建成车辆动态监管平台,与网格化信息系统连接,实现物流运输信息透明、可控、共享。

  发挥志愿服务示范作用。创新完善志愿服务机制,注册志愿服务组织1273个、志愿者13.5万人,打造形成“小桔灯夜校”“蝴蝶微心愿”“民情格子铺”等特色服务品牌。玉溪市“义工联”推出的“布衣工程”“温暖玉溪全城搜救”等项目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中国公益慈善展览项目百强奖。

  发挥基层治保会带动作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治安保卫委员会建设的意见》,着力破解治保会建设“空壳化”难题,治保主任按村居副职岗位津贴标准给予保障,由政府出资购买20万元人身意外险。目前已建立完善治保会702个,有治保员9800余人,2017年共调处矛盾纠纷5633起,有效发挥了群防群治的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