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他援助农民工讨薪七年,只因陌生人一句话 

2018年12月28日,中国长安网2018年度照片发布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20幅年度照片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照片《一切为了人民》位列其中。

  中国长安网记者采访了照片拍摄者王建军,讲述背后的故事。

  “最深的印象是一杯白开水”

  关注司法与民生,是王建军作为一名法制日报记者,一直以来坚持的初心。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司法局的法律援助中心,为什么成为王建军的首选跟拍对象?“因为这个法律援助中心重点关注农民工子弟,帮助其解决其讨薪难,保障其安生就业并已获得初步成效,是一个典型示范。”

  为期四天的拍摄,“冒着热气的白开水”是王建军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室外寒风肆虐,一句“别着急,喝点热水暖一暖,坐下来慢慢说”,仿佛一颗定心丸,让农民工回家的路容易了许多。

  王建军告诉长安网记者,他跟拍的律师叫茆海宁。在法律援助中心的七年时间里,茆海宁办理了近千起案件,帮助许多农民工兄弟要回了血汗钱。



  “让农民工相信法律,不容易”

  茆海宁对中国长安网记者回忆,在参与法律援助的过程中,他也曾不被信任。

  2011年,一个工厂停产,拖欠60多位民工工资一年多时间。2012年,茆海宁等两名律师开始接手案件,最初仅有10个左右的人愿意接受茆海宁的帮助,其中还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法律援助者们深知,唯有成功要回血汗钱,才能得到其他人的信任,于是,他们开始收集银行流水,劳动合同以及考勤表等证据,由于不同人记薪标准不同,茆海宁等几名法律援助者顶着巨大压力,终于在2012年9月成功为10名工人要回拖欠工资。

  也正因此,其余50人也终于愿意相信法律。法院和街道办事处联合开通了“绿色通道”,在2013年3月中旬为该工厂所有工人要回了130万元薪资。

  “巧的是,今年我正在着手处理的一个执行案件,正是当年案件受益的农民工推荐的。没有一蹴而就的信任,唯有真诚待人,才能赢得尊重。” 茆海宁说。

  在法律援助中心工作时,茆海宁也曾参与处理一起证据少、涉案人数众多的“易爆发群体性上访案件”,在律师援助以及政府、社会组织的通力配合下,成功要回55万拖欠工资、64万经济补偿金。

律师茆海宁热心解答农民工提出的相关法律问题。

栖霞区法援中心深入农民工工作和集中居住区,摆放宣传展板,增强农民工依法维权意识。

  “既然您为人民服务不收钱,那我也不收钱了!”

  “其实,这样的援助工作强度非常大,我曾经一周开过10个庭。”茆海宁回忆道。

  那为何选择坚持法律援助事业?茆海宁说,是源于他作出职业选择的一个契机。

  10年前,几位农民工当事人因欠薪问题准备上访,接到消息的茆海宁亲自去到几十公里外的场地,接农民工当事人回援助中心继续了解情况。

  在出租车上,茆海宁与农民工一直在聊天。临近下车,司机突然问茆海宁:“您是律师吗?您帮他们要工钱收费吗?”

  茆海宁回答:“我们是法律援助,不收费。”

  出租车司机紧接着一句:“既然您为人民服务不收钱,那我也不收钱了!”

  “一句话,一份认可,让我收获了最大的内心满足感,也是我们坚持多年,并将继续坚持下去的原动力。” 茆海宁说,“在农民工权益保护的道路上,一杯温水温暖了法律,也温暖了人心!”

中国长安网见习记者 杨雪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