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枫桥经验”在青海:“说事点”“沟通日”让群众心情舒畅

“近年来,我们在‘枫桥经验’本地化上下功夫,为进一步拓宽与群众交流的渠道,创建了‘群众说事点’‘民情沟通日’等一系列举措,通过群众说事、干部主动问事,广泛搜集社情民意,积极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发挥群众的民主权利,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区委副书记马成芳自豪地说。

  “群众说事”畅通了民意渠道

  “我觉得特别温暖,房屋烧毁后村上乡上都给了我特别多的帮助,乡亲们也特别关心我,大家都主动给我捐款捐东西。从锅碗瓢盆等生活必需品到给我重新修建房屋、院子,换上新大门,大家都给了我太多帮助。谢谢,真的谢谢……”老人眼中闪着泪花,几度哽咽地说道。

  这位老人叫杨存福,是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城台乡台子村的村民。2017年的春天,台子村党支部书记领努义晚上巡查时,发现杨存福家的方向一片红光,他马上意识到是失火了,连忙在微信群里通知村民们赶往杨存福家灭火,沿途又大声喊叫让周围的村民们赶快报火警。村民们收到消息后迅速赶到,齐心协力扑灭了大火。万幸的是当晚房子里没有人,不幸的是因火势太大,杨存福的房子烧毁了。

  第二天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来到村里的“群众说事点”长廊讨论此事。在长廊“聆听群众言莫忘初心,细看所做事不负重托——为人民服务”对联的旁边,大家纷纷安慰、劝导杨存福,并表示都愿意帮助他。当场村民们自发捐款3000余元,村“两委”将杨存福进行了暂时安置,并将他的事情上报,城台乡又组织捐款5000余元,并帮杨存福申请了“危房改造”经费,帮助他重建家园……

  “我们村现在这么团结、和睦,就是因为有了‘群众说事点’制度。各种问题、矛盾、要求等等,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交流。我们村‘两委’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很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而且你看这个长廊修的这么漂亮,也为村民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领努义开心地说。

  近几年,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因征地拆迁、林牧矛盾、农田灌溉、邻里纠纷、精准扶贫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日益增多,加之一部分乡、村干部服务不到位、信息不畅通、群众的急难事得不到及时解决,导致个别群众上访告状。面对这一新问题,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在综治暨平安建设工作中,率先在全市开展了“群众说事点”制度,对于化解农村社区矛盾纠纷,监督民生事务,倾听群众心声,零距离服务群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切实搞好“群众说事点”工作,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城台乡11个村都建立了“群众说事长廊”或“群众说事亭”,并成立了由驻村干部、包片领导、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群众说事点”工作小组,每周三到“群众说事点”与群众聊天,拉家常,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需求,掌握群众所盼,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建立了“群众说事点”制度后,针对群众反映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城台乡坝口村村务公开不及时、不透明的问题,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城台乡成立了工作组,深入农户调查,对村务账目进行了严格审核并予以公示;对于台子村20多年未解决的正规水渠修建问题,城台乡联系了国土局,今年为10个村修建了新水渠,告别了土水渠;为了帮群众增收致富,新庄村成立了“新庄村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云杉、中药材等,年经济收入20余万元……

  “近年来,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城台乡党委以‘群众说事点’制度为载体,全力打造‘民情流水线’工程,找准了‘枫桥经验’本地化的实践路径。在往后的工作中,我们会进一步增强‘群众说事点’制度的品牌影响力和带动力,进一步改变工作方式,不断探索群众说事卡等更加符合基层实际的说事形式,让固化的制度能够灵活的操作。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问题源头,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全力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城台乡党委书记屈长林介绍说。

  “民情沟通”拉近了干群距离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民情沟通日”活动是在“群众说事点”制度的基础上设立的。“民情沟通日”活动分了解民情、沟通民情、办理民情三个阶段。由村党支部召集,每月10日在村级活动中心开展。是镇村干部与村民群众之间面对面直接沟通交流、共同协商对策、当场作出承诺、及时给予办理、事后予以反馈的一个活动。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今年7月入汛以来,连续出现大暴雨天气,受灾严重。群众在“民情沟通日”反映担心山体滑坡影响居住安全,各村“两委”对此十分重视,组织党员及时巡查村里存在隐患的住房,并结合危房改造项目集中连片,将群众们安置在地势较高的保暖帐篷中,避免了人员伤亡;瞿昙镇晁家村群众在“民情沟通日”反映,村东甘沟山上20公顷山旱地没有能通车的田间道路,耕种全靠畜力,针对这个问题,村上组织群众投工投劳700多个,修建了5公里的田间道路;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魏家村群众在“民情沟通日”反映“吃水难”的问题,村“两委”立即商议,从雨隆沟拉自来水解决了问题……

  “‘民情’是基础,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沟通’是手段,重在对不明白或误会的事情弄明白,消除误会;‘日期’是保障,在确定的日期、规定的时限解决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实践证明‘民情沟通日’活动是一项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也是镇村两级干部克服官僚主义,改变作风的制度,是帮助群众发展生产、解决困难的制度。”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党委书记王天善介绍道。

  “民情沟通日”活动开展初期得不到群众认可,认为只是“形式主义”,解决不了问题,对村干部不信任,参与度也不高,成效不明显。但镇党委与各村坚持不懈,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干部们在沟通前自觉学习方针政策,吃透精神。通过对一件件“难事”“啰嗦事”“麻烦事”的及时答复、解决,群众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民情沟通日”活动实施以来,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瞿坛镇每年调解各类矛盾30件左右,开辟了矛盾纠纷的便捷式高速“绿色通道”,实现了党群干群沟通从“被动应付”向“主动接待”转变,从“群众上访”向“干部下访”转变,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群众说事点”制度和“民情沟通日”活动畅通了民意渠道,促进了基层的和谐稳定。群众把心里的“郁闷”说出来,把“肚里”的怨气撒出来,把邻里间的“疙瘩”解开来,把发展各项事业的“点子”讲出来……

  沟通了干群的“连心桥”,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化解矛盾、快速反应,实现了把不和谐的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通过多年的尝试,‘群众说事点’‘民情沟通日’都是行之有效的,我区的矛盾纠纷数量明显下降、信访案件数量明显下降、民转刑案件明显下降,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持续上升、对党员干部的满意度持续上升。下一步,我们将这些好的做法再总结、再提炼,并向各个乡镇、村社区广泛推广,使‘枫桥经验’在我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马成芳说。

  短评:“枫桥经验”书写基层治理新篇章

  1963年,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向全国推广“枫桥经验”。从此,“枫桥经验”开始进入中国视野。此后的半个多世纪,我国基层矛盾的性质特点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然而“枫桥经验”历久弥新,不断丰富着新内容,创造着新内涵。作为以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和谐治理社会为特色的成功经验,始终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一致肯定,不断被各地各部门相互学习、综合运用和借鉴创新,使其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典范和有力抓手。

  50多年后的今天,“枫桥经验”在青海省生根发芽、结出硕果,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群众说事点”“民情沟通日”“三议一表决”“345工作法”“便民服务队”等诸多新举措,显示着基层智慧,这对于有效化解农村、社区矛盾纠纷,监督民生事务,倾听群众心声,零距离服务群众起到了积极作用。

  “群众说事点”本质上形成了一种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的快速反应机制。乡镇党委、政府更从源头上直接掌握了解群众最关心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和工作上的所有难题,通过综合分析研判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从而使百姓的需求得到及时解决,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处理,有效消除影响社会安定的不利因素。

  “民情沟通日”则进一步拓宽了村干部与农民群众交流沟通的渠道。实践证明,“民情沟通日”是一项接地气的好制度,是密切联系群众、增强群众基础的大课堂,也是乡镇、村两级干部克服官僚主义、转变作风的展示台,是帮助群众发展生产、解决实际困难的现场会,对于全面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形势、新任务,海东市乐都区在社会治理、平安创建工作中把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把群众的嘱托放在心里,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心头,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用这笔极其宝贵的“枫桥经验”,书写出了基层治理的绚丽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