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外乡失足游子在上海找到

在繁华的上海,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员,他们背负刑罚,是戴罪之身,却生活在社区之中。每天,有7000多名被处管制、缓刑、假释或是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罪犯与常人一样工作生活着。这群特殊罪犯当中,还有一些更加特殊的人员,他们是外乡游子,却在上海接受刑罚。本就背井离乡,又是罪犯身份,生活的艰辛与压力与刑罚本身一样对他们是个严峻考验。地处远郊的上海嘉定由于制造业发达,常住外来人口已近两倍于本市户籍人口,外省籍社区服刑人员的比例之高也在全市各区中居于前列,嘉定也是上海帮助外乡失足游子融入本地社区教育感化的一处缩影。昨天(4月10日),记者来到嘉定区,实地走访了这个帮助外乡失足游子“圆梦之所”。

“新岸桥”为他架起重生之路

  四川小伙小毛原是一名集卡司机。在一次运输任务中,他过桥时违法抢道,将一名路人当场碾压致死。

  小毛为他的轻率任性付出了代价,他面对的是长达三年的缓刑考验期。工作丢了,驾照吊销,高额赔偿,孩子哭闹,父母急得进了医院,老婆嚷嚷着要离婚,曾经幸福美满的生活一落千丈。更令小毛无法忍受的是,关于他犯罪被判刑的消息不胫而走,在租住的小区里广为流传。他不敢迈出家门,生怕遇到邻居异样的眼光。小毛甚至想过破罐子破摔,既然已经为社会所不容,干脆一条道儿走到黑,去偷去抢!

  新航嘉定社工站的老师们很快注意到这个不合群的小毛。“这种个案迫切需要纳入‘新岸桥’项目,为他打造一套解开心结的方案。”社工站负责人周老师在听取几位资深社工的汇报之后,决定启动“新岸桥”。这也是嘉定区司法局与社工组织于2016年开始筹划的项目,专为帮助外省来沪社区服刑人员融入社区回归正常生活。

  小毛所租住的小区位于老城区,周边居民以本地人为主,平均年龄偏大,对外来人员接纳度比较低。居委会主任对社工老师们直言不讳:“小区里有个吃官司的外来人员,阿姨爷叔们都晓得了,天天议论这个,有说他盗窃的,也有传他是个毒贩的,家里有小孩的都不让接近那家人家。周围邻居还找到房东,要求他换个正常点的房客……”

  一走进小毛的家,社工老师们立即感受到压抑的氛围。桌上的饭菜是冷的,而小毛妻子的态度则比饭菜更加冰冷。

  “明天是周日,正好有个‘悦家庭’心灵沟通技巧讲座,邀请你们全家一起去,行吗?有儿童纪念品送哟,魔幻陀螺,喜不喜欢?”社工老师说这话时,特意看着小毛五岁的儿子。第二天,一家三口来到了“新岸桥”项目举办的“悦家庭”讲座。小毛一家三口玩了互动游戏,参与情景演绎,还进行了交流分享等多样化的体验式练习。自小毛出事以来长期冷淡的夫妻关系开始解冻。

  社工站在小区居委的支持下,将小毛所在楼组的居民召集起来,介绍了案发经过以澄清谣言,并让小毛当场宣读了忏悔书。社工老师还将小毛的社区服务劳动安排在本小区,清扫老年活动室,修剪花卉。小毛还利用自己在汽修方面的技能,经常帮助居民们处理一些车辆小故障。于是乎,小毛的形象从“坏人”变成了“劳动模范”,隔壁邻居烧了好吃的小菜会让小毛家的孩子尝个鲜。居委会主任动情地说:“以前上海有个热心的‘王小毛’,我们的小毛虽然不是上海人,但大家都把他当成了自家人。”

  最近,在邻居的介绍下,小毛顺利找到了一家新公司当上了保安。

  记者获悉,不少社区服刑人员面临生活就业困难,几乎所有来沪人员都有社会适应问题,而从“良民”到“罪犯”的身份转变也会连带产生家庭问题。为此,嘉定区通过项目化运作,对社区服刑人员在就业、生活、心理问题等方面进行一对一帮扶,举办系列讲座。同时还有各种小组活动,一旦发现社区服刑人员有家庭问题,他们的家人也会被邀请一起来参加活动,缓解家庭成员关系。

“黄草”为媒寻获真爱

  燕萍是个安徽妹子,读过大专,考取了会计证,在本地一家公司担任会计。家庭的贫困让她将黑手伸向自家公司,干起了监守自盗的勾当。燕萍也因犯职务侵占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被公司扫地出门的燕萍试着打过几份零工,但“贼”的恶名一直如影随行。商业圈子本就不大,老板们之间也有一份员工“黑名单”,一旦新单位得知她并不光彩的过去,劳动合同便戛然而止。燕萍感觉自己的人生走进了死胡同。

  自从这个犯错的单身姑娘进入社区矫正起,新航嘉定社工站徐行社工点的老师们就将她纳入重点帮教范围。不久嘉定区徐行镇举办了“悠悠黄草情”社区沙龙,组织全镇外省来沪社区服刑人员参加黄草编织活动。

  徐行镇的黄草编织是著名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群众利用黄草杆茎编织成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精细美观,轻巧方便。组织外来游子参与黄草编织,是帮助他们融入嘉定、融入徐行、融入社区的最佳方式。燕萍心细如丝,年轻手巧,在活动中表现突出,在受到司法所表扬的同时,也第一次在远离家乡的嘉定徐行找到了归属感。

  凑巧的是,她的一位男同乡在徐行本地经商,因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被判处缓刑,正好也参与了这次活动。两人来自一方,自然有着不少话题。社工老师在了解这一情况后,有意无意地将他们的座位安排在一起。几次活动下来,成就了一对比翼鸟连理枝。这对特殊的情侣开始携手经商,共同的犯罪经历和教训也让他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新生活。

  嘉定是一个文化古城,黄草编织、竹刻技艺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外省级社区服刑人员爱上嘉定,融入社会的桥梁。在竹刻班,社区服刑人员不但学习了技术,更学习了人生哲理:人生要像竹刻,要变得精美,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放纵是对人生画卷的怠慢。

  上海市社区矫正管理局教育矫正处处长杨挺告诉记者,上海现在有社区服刑人员7300多人,累计年接收1.4万到1.5万人次。去年司法部提出要将社区矫正工作从“不跑人”的底线安全观升级到改造好人的治本安全关的总体工作要求。结合上海的特点,提出三分教育体系总体框架,将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对入矫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分段教育,在入矫的前三个月对应知应会进行着重教育,三个月后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表现,分级管理分类教育。每个区根据自身特点开展相应的教育,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利用民族民间民俗开展各式各样的教育活动。目前在嘉定区、松江区等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进行了外来人口教育。经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上海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逐年下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杨浦、崇明、徐汇、嘉定去年“零重犯率”。

被赶出家门十五年后,她再次“回家”

  阿英其实是上海嘉定本地人,但十五年来的特殊经历,让她几乎忆不起乡音。

  十五年前,正逢农村房屋动迁,重男轻女的父亲剥夺了她的财产继承权。此时,阿英又与一名外省男子发生感情,见不得异地恋的家人宣布与她断绝关系,将她赶出家门。于是,阿英跟随男友远赴浙南山村。女儿生下来了,阿英却因为没有二代居民身份证而无法领证结婚。

  去年9月,阿英为补贴家用,来到邻近县城打工。在她打工单位门口停了一辆电瓶车,车的储物箱没有上锁,一只黑色手提包的包带露在车外。阿英鬼使神差地取出了手提包。一个多小时后,警方就找到阿英,包内的4500元赃款也物归原主。阿英被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缓刑九个月。

  但在确定刑罚执行地时,法官犯了难。阿英的户籍仍在上海嘉定,村里人都认她是“上海媳妇”,上海老家却已将她遗忘。法院不得不向嘉定区司法局征询意见,请上海方面帮助案件执行。为了回到上海履行服刑人员报到义务,她变卖首饰筹措路费,来到嘉定区社区矫正中心时已穷得一文不名。矫正中心向她敞开了家乡温暖的怀抱,三千元的临时困难补助从项目经费中列支,暂时缓解了阿英的生活危机。社工找到了新的村委会,最短时间为阿英办完了每月900元的生活补助,派出所也替她办理了二代居民身份证。在嘉定区司法局的努力下,阿英与男友终于在今年1月办完了结婚手续,女儿霜霜的学业得以继续。阿英也已返回安徽的小山村,开始平静的生活。

  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但嘉定区司法局的矫正民警们却能通过北斗导航卫星提供的全球定位服务,时刻对阿英实时电子监管,小小山村成了没有围墙的远程监狱。阿英每月都会回一次上海,在她幼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为居民们提供八个小时的社区服务。熟悉她的乡邻们都悄悄议论着:“那个当年被赶出家门的丫头又回家了。”

  记者了解到非监禁矫正植根于社区,有效监管手段的实现,有赖于信息化技术提升,通过电子脚环等一系列科技化措施的跟进,社区服刑人员实现了电子定位监管全覆盖。“只要未经同意出了上海,电子脚环就会在相应的监控系统上报警。”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与外省交界的区,考虑到社区服刑人员的居住地与工作地可能跨省,因此还探索出对这些人员设置固定的“出省”路径,确保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到位。(文中社区服刑人员均为化名)(陈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