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今天我当班丨“黑科技”带给检察官全新的思维和认知


徐衍正在介绍电子数据实验室


“近段时间的智慧侦监辅助系统研发,侦查活动监督模块推进如何了?”“智慧公诉的界面设置具有普适性,检察官要主动适应操作方法。”近日,在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检察院的智慧检务联合研发小组会议上,技术与信息化部副主任徐衍一边向合作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人员督促工作进展,一边向检察官们讲解智慧检务系统的运用方式。

这一场景每个月都要上演好多次。看到记者走进会议室,徐衍笑着介绍说,他就像个摆渡人,先搜集检察官们在办案过程中对智慧检务的实用体验后,再把相关意见反馈给合作的高新技术企业,“如何为办案部门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我们必须在精通两边业务的基础上拥有自己的工作思路。”

精准指认嫌疑人

  会议结束,记者跟随徐衍的脚步来到电子数据实验室。“在全省基层检察院里,我们是首家成立这个实验室的。”徐衍解释,成立的目的正是为了使科技真正成为提升办案质效的驱动力。

  “在很多盗窃案中,即便摄像头拍到了犯罪嫌疑人的偷盗行为,嫌疑人也经常否认画面中的人就是自己。”如何强化证据的证明力?这就需要科技助力。徐衍向记者介绍,针对上述问题,江干区检察院在全省率先开展视频图像分析处理、人像同一性比对等技术协助,分析案件中的图像视频证据,以此增加承办检察官对案件事实的内心确认。

  同时,实验室还主动将检察技术从服务自侦办案拓展到刑检案件办理领域,协助侦监、公诉、未检等部门强化证据固定、搭建犯罪团伙组织结构、搜索分析追捕追诉线索等。2015年至今,实验室已为各业务部门提供技术协助437次。

  “目前,我们检察院出具并提交法院的电子证据采信率已经达到100%。”在检察技术服务办案的规范化建设方面,徐衍介绍,江干区检察院先后出台了《电子取证协作配合实施办法》《技术性证据公诉审查的若干规定》,建立技术性证据同步分流审查机制,规范委托受理程序,以此提高技术性证据取证、审查的规范和效率。

  “受到围棋人机对战的启发,我觉得还可以尝试利用人工智能的算法,预测同类案件的发生概率、增长趋势等。”徐衍告诉记者,他与团队正在创建检察数据分析与决策系统,“现在已经有了明确的实施计划,预计下半年第三季度就能做出来。”

科技助力检察官

  “鉴于丁余(化名)血液酒精含量为150毫升,归案后认罪态度较好,我院建议判决其拘役1个月,缓刑2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在远程庭审室,员额检察官陈洁正在摄像头前出庭一起醉驾案。视频画面中,涉案人对案情没有异议,认罪认罚态度较好,法院遂采纳了检察院的建议并当庭宣判。

  站在门外计算时间的记者发现,陈洁从开庭到庭审结束,全程只用了5分钟。“检察官和法官有个工作群,只要他们提前确定好开庭时间,技术上的事情就交给我们了。”徐衍说,远程庭审室的设备都是提前调试好的,视频图像的清晰度和稳定性上没有问题,各方人员只要按时开庭就能实现简案快办。

  “对我们检察官而言,最直接的感受是节省了我们往返法院、看守所之间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碎片时间的有效利用率。”陈洁坦言,面对司改后员额检察官人均办案量突破200余件等挑战,检察院通过强化“技术+业务”的深度融合,有效缓解了案多人少的矛盾。

  徐衍补充道,他们致力于用科技解放检察官的双脚、双手,甚至是大脑。“我们还创造性研发了智慧公诉辅助系统,目前已辅助办理了327件案件,量刑准确率达100%,法律文书正确率为100%。”他介绍,这个系统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案件信息自动提取、证据智能关联分析、量刑建议精准研判、法律文书一键生成等功能,现在已经推广到全省使用,仅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全省检察机关就使用江干版智慧公诉辅助系统办理了2183件案件,真正实现了速审速裁、简案快办。

  回想10年前,那时的徐衍刚到检察院工作,他最怕自己成为修电脑的“打杂”人员。“以前,我总是逐个科室去问是否需要技术协助。现在,各科室的检察官主动来找我寻求技术帮助。”徐衍说,他知道,科技的力量正在改变检察官的认知和思维。(记者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