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当班】做一名守护法治的倾听者 记者“坐班”法律援助中心的一天
3月1日,一场大雪降临沈阳。之前记者已经和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钱锡斌联系好,当天到法援中心体验值班。由于路途较远,记者7时从家中出发,7时38分来到法援中心,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钱主任已经和中心工作人员孙丹早早地来到中心,刚刚把门前的雪扫干净。经过交谈得知,虽然法援中心每天的上班时间是8时30分,但是中心工作人员基本在7时30分就上岗了。“咱们属于窗口单位,尤其下雪了,得早点来,扫好门前雪。”用铁锹铲完最后一堆雪,孙丹整理整理工装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钱锡斌告诉记者,这家区级法律援助中心只有4名工作人员,人员少,工作强度大。尤其是2018年年初根据辽宁省司法厅要求,挂牌成立“沈河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正所谓“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工作职能和工作量更是加大了不少。那么,法律援助中心能提供哪些职能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每天都有哪些工作,随着记者参与的一天值班工作,一家法律援助中心的运转正以第三视角还原。
角色一:当好法援律师助手
【感受】从做好笔录开始,法援人需要扎扎实实的基本功
为了更好地了解法律援助工作,记者首先对法援中心的各项工作职能进行了解。一进门是法援中心的登记区,来访人登记后可以在等候区等候。之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到不同的窗口进行咨询。目前,根据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职能延伸,窗口分为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律咨询和公证咨询。
除了窗口之外,中心还设有“12348视频连线中心”和值班律师咨询室。钱锡斌告诉记者,初次接触法律援助工作,一般都从法律咨询这项工作做起。为此,钱锡斌首先给记者找了一位“师傅”,也就是当日的值班律师郝希贤。
经过一番简单的交谈得知,郝希贤是沈河区辖区内的一名律师,每个月会有两天的时间来法援中心坐班提供法律解答。记者看到郝希贤的记录本,仅2018年开年,就已经累计记录30余件。“几乎每次来,都能解答10件左右吧。”
为了能够尽快进入角色,记者向郝希贤讨教起了解答法律咨询的“捷径”。郝希贤说:“首先自己要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能够厘清咨询者给你提供的信息。其次是要有清晰的表达,能够综合运用法律知识,为咨询者排忧解难。”
由于记者刚到律师值班室的时候,还没到上班时间,没有前来咨询的人员,记者开始熟悉做笔录的过程。尤其是在“咨询内容”和“答复意见”方面,郝希贤提醒记者,一定要写得十分详细,一方面可以对咨询人后续有帮助,一方面便于存档。
在记者看来,一页咨询登记表,就有着很深的学问。如果想做好工作,首先需要有责任心,其次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能赢得咨询人的满意。
角色二:做一名倾听者
【感受】倾听外地打工者的故事,尝试为他解决难题
时间来到8时38分,一位中年男子推门而入。通过询问得知,男子名叫相运胜,老家在安徽亳州,这几年一直在沈阳市大东区做废品收购。
焦急,无奈已经挂满相运胜的脸。“你说可咋整,这儿子在老家要盖房子了,本来就没钱,还让人讹上了。”记者在一旁记录相运胜的基本信息,郝希贤看相运胜一直在吐苦水,连忙有经验地把相运胜的情绪往咨询案件上引导。
“先别着急,说说你的遭遇,我们好帮你出主意、解难题。”通过引导,相运胜说起了自己的烦心事。原来,早在5年前,相运胜在老家骑摩托,不小心撞到了当地的村民。通过当地调委会的调解,达成了一次性赔偿16.5万元的调解协议。可是,从2017年开始,对方再次不满调解内容,多次来到相运胜家中打闹。为了多挣钱,相运胜和妻子来到东北打工,家中只留下了年迈的父亲和年纪轻轻的儿子,面对每日的纷扰,无能为力。
倾听事件经过后,郝希贤首先让记者说说如何解决,“可以先报警,通过警方进行调解。如果难以达成调解,可以走法律诉讼程序。”记者试着和相运胜梳理其中的法律问题。“首先这里面存在两个法律关系,一是如果对方对调解协议不满意,可以通过诉讼的形式解决;二是对你们家造成骚扰的问题,你们同样可以通过报警或者诉讼的形式依法解决。”郝希贤边解答,记者边认真记录。记者现场感受到法援律师清晰的思维和表达。
听完郝希贤的一番解答,相运胜紧皱的眉头有了舒展并说,“其实俺是大东区的,听外地打工的人说起过你们,就试着来找你们,我听明白了,这就和老家说,依法办事。”
记者(左一)和郝希贤律师(中)帮助相运胜解答法律咨询
记者记录的法律咨询笔录
随着相运胜的满意而归,一起法律咨询结束,随后又有几位辖区居民前来咨询法律问题,其中,遗嘱、婚姻、财产划分等问题是咨询的热门问题。在记者看来,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法援工作者,首先要做一名合格的倾听者,倾听他人的故事,才能够走进他的生活,为他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
角色三:做一名合格接线员
【感受】一天要解答三四十起法律咨询问题,当好倾听者是工作常态
经过一上午的忙碌,下午记者开始体验第二个角色。做一名“12348法律咨询热线”接线员。沈河区是在辽宁较早启动视频连线功能的法律援助中心。为了提供精准、普惠的法律服务,为了打造辖区“十分钟法治服务圈”,接线员要熟练掌握15个街道100多家社区的情况。一旦有街道或者社区解决不了的法律问题,就将第一时间与中心联系,提供服务。
在调试阶段,钱锡斌告诉记者:“一定要注意身份问题,接线员的宗旨就是服务,无论对方的情绪是怎样的,你都要平和面对,耐心解答。”
视频刚刚上线,记者就接到了来自沈河区大西司法所的来电。视频对方是大西街道的一位居民张大妈。张大妈今年74岁,但是这个春节过得异常糟糕。原来,儿子患有精神疾病,张大妈想把自己的房子过户给女儿,以换求女儿对儿子的照顾。不料,房子过户了,女儿的承诺不见达成。眼看着,自己年纪大了,不能照顾儿子,老人发愁了。
“听说你们这能够提供法律帮助,我就来找你们了。”一边听着张大妈的讲述,记者一边详细记录经过。记者首先尝试厘清其中的法律关系,最终经过和值班律师的共同出谋划策,给张大妈支了招,可先到房产部门去查找过户的有关证明,然后法援中心派律师再为其打官司。听了讲解,张大妈的心疏解了不少,并表示就按照中心提供的建议办。
在接线过程中,记者和接线员孙丹交流得知,视频中心每天接线三四十起是常态,有时候遇到矛盾纠纷,直接采取法援中心、街道、当事方三方调解的形式,“中午吃不上饭、晚上加班都是常态。作为服务窗口,已经习惯了。”
记者参与“12348视频”连线工作
记者手记:体会到法治守护者的平凡与艰难
事非经过不知难。经历了一天的法律援助工作,才知道工作人员的辛苦。作为法治窗口单位,首先需要过硬的基本法治素养,其次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和责任心,最后需要把你所知道的法治信息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咨询者。当前,按照司法部的有关要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正在精准建成,“12348法网”陆续上线。未来,给老百姓提供的法治服务越精准、越普惠,司法行政工作者就越辛苦、越艰辛。但是,记者已经从沈河区法律援助中心这个小窗口看到,广大司法行政工作者是有信心和能力的,是愿意做一名法治服务的守护者、倾听者的,更愿意真正把公平正义、民主法治传递给每一个需要的人。(辽宁法制报记者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