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民生改善的安徽温度:平安建设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民生改善的安徽温度:平安建设"提档",群众安全感升级


来自安徽省公安厅的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全省未发生影响稳定的重大案事件,110接报处理各类警情同比下降3.6%,其中刑事类警情同比下降23.8%,未发生较大道路交通、火灾事故,29场大型活动安全顺利举行,省内旅游景区秩序良好。

  一年又一年,万家灯火留下一曲曲平安的歌。在去年9月召开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安徽平安建设连续8年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群众日益享受到平安建设成果,安全感不断提升,2017年全省群众安全感达到96.76%,同比上升1.67%,再创新高。

  加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建安全生产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六项机制”,建立全省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去年,安徽公布实施《坚持平安为基推进安全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将平安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在更加突出的基础性、保障性位置。

  秉承“平安为基、安全发展”的理念,安徽平安建设努力“提档”升级,实现新跨越。

  公共安全,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是平安建设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完善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城乡安全保障能力。全省各地普遍按照“科技引领、信息支撑”的思路,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更好地实现打防管控一体化。 “六张防控网”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织密了公共安全保障网络。目前,全省16个省辖市102个县(区、市)均建成视频防控中心,切实提高了治安防控效率。

  在马鞍山市花山区矿院社区,退休幼教老师周圣清曾连续数天与一名老上访户同吃同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成功使其息诉罢访、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并且主动要求加入社区平安志愿者服务队,成为呵护家园的“巡逻员”。这是安徽积极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一个缩影。

  “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党委、政府的领导是重要保证,多元主体的参与特别是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基本前提。 ”省综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地注重广泛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全省96%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和一线得到及时有效化解。

  对群众深恶痛绝的犯罪,强化主动进攻,坚持露头就打。全省公安机关持续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全力守护江淮大地平安。针对严重暴力犯罪、重大恶性和社会广泛关注案件,集中优势警力和侦查资源,快侦快破、消除影响、安定人心。通过打击震慑、打防并举,该省命案发案数连年下降,命案破案率连续5年保持在98%以上。打击“盗抢骗”专项行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打盗抢、反电诈”破案会战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有力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科技革命的成果,惠及百姓。各地主动适应信息时代潮流,加快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信息化系统规范化建设、大数据应用与创新社会治理融合发展,积极探索物联网、视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等先进技术在平安建设中的应用,切实提高了服务群众的效能。

  平安不平安,群众说了算。在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进程中,安徽创新平安建设的考评体系,进一步健全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和考评体系,更加突出民意导向,真正把评判平安建设成效的“表决器”交到群众手中,实现了平安建设由“围绕指标、排名转”向“围绕群众意愿、要求干”的转变。

记者手记

  站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平安建设

  平安是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要求和期待更高了,必须站在更高起点推进平安建设。

  推进平安建设,既要着眼长远,在制度、机制、能力建设上下功夫,又要立足当前,在解决突出问题上见实效。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健全防控体系,攻克一个个难关,才能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稳步提升。

  推进平安建设,需要扎实推进法治化、社会化、系统化、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深入探索构建“互联网+社会治理”新模式,尤其是创新公共事务管理模式,使之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记者李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