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最高法工作报告中的陕西元素

3月7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报告中,陕西法院4项工作被点名,记者帮您梳理解读报告中的陕西元素。

报告指出: 陕西法院建立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基地

解读

2022年4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我国中西部首个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基地,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特聘该校五位教授担任知识产权审判技术咨询专家。根据合作协议,双方重点围绕种业保护理论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植物新品种司法审判开展合作,强化对种业知识产权前沿问题协同研究,建立种业知识产权案件专家库,努力为推动陕西种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近年来,省高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着力构建“三力三高三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体系,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经验被中央政法委《政法动态》、最高人民法院《简报》总结推广,《服务保障秦创原建设十条措施》先后被陕西省秦创原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政法委、省委依法治省办转发全省交流学习,审理的“希森三号”马铃薯植物新品种纠纷案等案件入选中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

2023年,省高院新一届党组将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作为“八项重点工作”之一纳入全省法院“1281”工作思路,明确要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审判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全省法院知识产权工作现代化水平。

报告指出: 继承和发扬“马锡五审判方式”

解读

近年来,陕西法院大力传承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深入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全省331个诉讼服务团队入驻当地综治中心,形成了旬阳“三力联调”、凤县“236”等工作机制;其中,富县“两说”机制4次被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延安、榆林、铜川、安康等地推行“苹果法庭”“能源法庭”“旅游法庭”等特色巡回审判方式,通过常态化的法律宣传和就地调解,寓教于法、寓教于审,主动上门为群众提供司法服务,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全方位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全省法院积极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加快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细化司法便民利民举措,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显著提升。省高院与省委宣传部联合开展了“新时代马锡五式好法官”评选宣传活动,掀起人人争当“新时代马锡五式好法官”的浓厚氛围,越来越多“心中有民”“腿上带泥”的法官不断涌现。

省高院党组高度重视新时期“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弘扬和传承,明确要求全省法院要继承和发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深入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公正司法,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大力开展巡回审判,全力提升司法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典型案例普法宣传教育,把司法为民工作真正做到群众心坎上。

报告指出: 陕西法院在秦岭建设生态司法修复基地,让受损生态得以修复

解读

近年来,全省法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推动环境资源审判机构专门化建设,逐步实行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归口管理,强化恢复性司法理念,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先后设立秦岭、安康、商洛等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制定《生态环境损害修复管理办法(试行)》,并会同林业、公安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推动司法审判与行政执法有效衔接。近三年来,全省法院共审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1.5万余件,累计判令损害者支付修复金8013万元,补植复绿2681.6亩。

省高院党组将环资审判工作纳入全省法院“1281”工作思路全面铺开,要求进一步健全机构、配强队伍,确保司法保护全覆盖。省高院制定了关于加强秦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有关文件,全省法院集中开展环资类案件判决结果落实情况“回头看”,一个个环境资源保护法庭在秦岭脚下、黄河之畔、汉水之滨相继挂牌成立,奏响了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奋进曲”。

报告指出: 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范太应案依法作出无罪判决

解读

范太应一案经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于2014年12月11日以指控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宣告无罪。宣判后,检察机关提出抗诉,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提出上诉。省高院经审理,于2015年8月18日裁定驳回抗诉、上诉,维持无罪判决。

在该案审理过程中,陕西两级法院始终坚持疑罪从无,坚决贯彻证据裁判原则,以最高标准和最严要求严格细致审查事实证据,顶住压力、排除干扰,严格依法办案,坚决做出无罪判决,有效避免冤错案件发生,最终查实真凶。2018年7月,因同案犯自首,主凶张有缘被抓获。该案的宣告无罪,有效避免了一起重大冤错案件的发生,有力维护了法律尊严和司法公正,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